這堂課,我想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
一、教學動機:當上學變成一種「壓力」時……
身為老師,我常常遇到一個現象:
「我今天不想來學校……」
「為什麼要一直考試、寫功課?」
這些話,我相信每位教師都不陌生。
漸漸地,我發現孩子們越來越把「學習」當成一種壓力,而不是一種機會。他們忘了,對世界上許多孩子來說,「能夠上學」是遙不可及的願望。
這堂課的設計初衷就是:
二、繪本選擇:《The Water Princess》
我選擇的繪本是《The Water Princess》,改編自非洲模特兒 Georgie Badiel 的真實童年故事。故事中,小女孩 Gie Gie 每天都要與媽媽走很遠的路,才能取到一桶泥濘的水,這樣的生活也讓她無法每天上學。
這本書不只是談水資源,更深層的是在探討一個問題:
三、教學設計的思路與架構分析
這堂課的設計架構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引導學生從個人經驗出發,逐漸擴展至社會、世界與公民責任:
- ⦿ 自我經驗連結(建立情境)
- ⦿ 角色情境沉浸(引發同理)
- ⦿ 具體問題提問(建立理解)
- ⦿ 視角轉換與代入(練習發聲)
- ⦿ 價值判斷與社會思辨(批判與想像)
這五層設計,對應學生的思維發展順序,也讓他們能在語言學習與全球素養之間找到交集。
四、教學設計流程與提問順序
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邏輯,並不是從故事開始,而是從學生的生活與認知落差開始。透過「逆向思考」,讓他們先思考自己、再去認識他人,最後回到自己。
「你上學前會做什麼?」「如果學校沒有水你會怎麼樣?」這類與學生生活直接相關的問題開場,是為了讓學生從熟悉的日常中找出對比與差異。
🟡 Pre-reading 問題(故事前引導)
- ▪ Q1.What do you do before school?
- ▪ Q2.How far is your school from your home?
- ▪ Q3.Do you bring water to school?
- ▪ Q4.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r school had no clean water?
- ▪ Q5.Do you think every child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go to school? Why?
🔶Q1.What do you do before school?(你上學前會做什麼?)
🔍 設計目的:
讓學生從生活習慣中認知「上學」這件事的便利與自動化,並作為後續對比的基礎。
🧒 學生反應例:
Wake up → brush teeth → eat breakfast → go to school
有人還畫了1收書包2看留言3看電視
🎯 教師觀察:
學生對這個問題反應自然,但也正因如此,後續的故事對比才會產生「衝擊力」。
🔶Q4. 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r school had no clean water?(如果你學校沒有乾淨的水,你會怎麼樣?)
🔍 設計目的:
轉換感官視角,讓學生從「身體感受」體會資源缺乏的影響。
🧒 學生真實回答:
「很渴」「很噁心」「不能沖馬桶」
「我會去便利商店買水」
「我會覺得學校很爛」
"Very thirsty and very angry!ˮ
🎯 教師觀察:
從這題開始,學生進入了「不方便的世界」。他們開始感受到: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完全不是。
🔶Q5.Do you think every child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go to school? Why?(你覺得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上學的權利嗎?)
🔍 設計目的:
作為閱讀前提問,讓學生先思考「上學」這件事對不同孩子來說是否公平?是否理所當然?
🧒 學生回應類型分析:
立場 | 理由 | 代表句 |
---|---|---|
✅ 肯定派(約65%) | 上學是基本人權、未來要工作、學習重要 | 「每個人都應該有受教權」「上學才有工作」 |
❌ 否定派(約30%) | 有人太窮、生病、家裡不讓上、戰爭 | 「不是每個人都上得了學」「有些家庭沒錢」 |
🤔 模糊派(5%) | 法律規定可以上,但現實中不公平 | 「有權利但有困難」 |
🎯 教師觀察:
學生的認知非常真實,這一題打開了孩子對教育的「反思通道」,是整堂課最關鍵的鋪陳。
🔶閱讀繪本:《The Water Princess》
🟢 During/After Reading 問題(故事理解)
- ▪ Where does Gie Gie go every morning?
- ▪ Do you think they will get clean water?
- ▪ Why is her walk to get water difficult?
- ▪ What is Gie Gieʼs big dream?
在這一段,我進行了繪本朗讀與引導觀察。學生開始認識 Gie Gie 的生活:
- • 她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去取水
- • 她喝的是泥水
- • 她常常無法上學,只能在夢裡當公主
學生的情緒在這裡轉變了,他們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開始同理主角的辛苦。
🔶解說Why is her walk to get water difficult?(她去取水的路為什麼這麼辛苦?)
🔍 設計目的:
讓學生從故事情境中找出困難點,學會用語言描述現實。
🧒 學生回應分類:
距離遠:來回走8小時、天未亮就出門
很熱又很渴:太陽大還不能喝水
肩膀酸、水很重:回來時筋疲力盡
水還是髒的:拿回來的水不乾淨還可能生病
🎯 教師觀察:
學生能描述具體困難,也能進一步說出「我不想過這種生活」、「太不公平了」等情緒語句。
After-Reading 問題(延伸與省思)
🔶If you were Gie Gie, what would you want to say to the world?(如果你是琪琪,你想對世界說什麼?)
🔍 設計目的:
角色扮演與視角轉換,讓學生練習為弱勢發聲,進入價值思辨。
🧒 學生金句集:
「請幫我們建水井!」
「我也想像你們一樣可以直接喝水」
「你們打開水龍頭,我卻要走8小時」
「我想問:什麼是乾淨的水味道?」
「我想上學,不想每天都只是在取水」
🎯 教師觀察:
學生展現出超越語言的情感理解與社會批判能力,是這堂課最深刻的部分。
五、課堂結尾與省思
這堂課沒有填空題、沒有單字測驗,也不是一堂「常規的英文課」。
但它卻讓學生:
- • 用英文說出了他們的感覺與觀點
- • 用故事理解了世界的不公平
- • 用角色代入體會了教育的珍貴
對我來說,這樣的課堂不只是教學,而是一種價值的啟動。
這,就是我最想聽到的回饋。
把語言變成連結世界的橋梁
英文課可以是背單字,也可以是對話練習;
但它更可以是一扇窗,讓孩子看見他人,看見世界,看見自己。
有些孩子想學習,卻因為水而失去了機會;而我們呢,擁有這一切,是否懂得珍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