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備課不再爆肝】如何用 NotebookLM 減輕備課負擔、聰明分析會考趨勢?

英語老師 NotebookLM 備課指南

【備課不再爆肝】如何用 NotebookLM 減輕備課負擔、聰明分析會考趨勢?

每年到了國中教育會考倒數,英語老師們總是得面對一樣的挑戰:要幫學生複習,又要分析歷屆考題,還得想辦法出模擬試卷,壓力山大!

如果您也曾在一堆 PDF 和 Word 檔中來回切換,只為找出近年常考主題或出題趨勢,那麼——您一定要認識 NotebookLM

這是 Google 推出的一款 AI 筆記工具,不只是單純筆記,它能:

  • 幫您分析歷屆考題資料
  • 協助整理高頻字彙與題型
  • 預測出題方向
  • 還能幫您草擬模擬試題

以下就用「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為例,示範 NotebookLM 怎麼從「搜尋資料」到「整理分析」,實際幫我們老師節省備課時間、提升效率。

🔍用對搜尋指令,快速找到您要的資料

NotebookLM 支援跨頁面、跨資料庫的網頁搜尋,只要設計清晰、具體的搜尋語句,就能大幅縮短我們教師在網路上爬文、比對的時間。以下是針對「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所設計的專業搜尋指令:

🔍 專業搜尋指令建議(可直接輸入至 NotebookLM):

  • 請搜尋並整理「近五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命題趨勢分析」,包括歷屆考題的出題方向變化、題型趨勢、素養導向設計變化,包含教研簡報、教師社群討論與研究分析。
  • 請找出「115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命題說明」或相關命題方向重點,優先呈現來自教育部、國教院、會考中心的正式資料或公告(如命題原則、樣本題、政策報告)。
  • 請蒐集「素養導向題型設計」在國中英語會考的具體應用,包括命題者簡報、研習教材、具代表性的模擬題本或教學案例,並說明其命題意圖與學生核心能力對應。。
  • 請搜尋「可供教師下載的國中英語模擬試卷」或「自編題庫資源」,包含具代表性來源、下載連結、使用建議與教學指引。
  • 請找出有關「英語會考學生常見錯誤類型」、「閱讀理解常見迷思概念」的分析報告、教師教學心得、學習診斷工具等,協助教師了解學生易錯點與補救方向。
  • 若相關資料存在 PDF、簡報或教學網站中,請註明來源網址或檔案名稱,以利後續檢閱與彙整。

如果以上的資料都不夠的話,您也可以自己上傳自己的PDF資料,YouTube影片,以及音檔等。這些指令不僅幫助您找到對的資料,也有助於養成良好的資料選擇習慣——以「具權威性、適教學應用、可轉化為學生教材」為原則來蒐集資訊。

🧠分析資料,不用自己看破眼

當您將蒐集到的歷屆考題、教學資源、課綱文本或學生作品上傳至 NotebookLM 後,它便能扮演「閱讀助手」與「分析助教」的角色,協助快速統整出有用的教學洞見,減少資料比對與重複整理的負擔。

🧠 高階資料分析指令範例:

  • 請依據資料,統整近年英語會考試題中最常出現的主題(如:學校生活、旅遊經驗、環保議題等)與對應的語言功能(如:請求、建議、說明原因等), 請整理以下項目: 主題分類(依常見場景命名) 對應語言功能(功能性溝通目標) 各主題/功能的出現次數與年度分布變化 趨勢觀察(哪些主題增減明顯、哪些功能型語用重複出現)
  • 根據過去五年命題趨勢,預測「115學年度國中英語會考」可能出現的方向,請涵蓋以下要素: 預測主題與語境(依照歷年演變與社會趨勢) 可能使用的句型與文法焦點 素養導向題型設計趨勢(如跨文本理解、情境判斷) 預測依據說明(如歷屆題目分布、官方命題說明、教育趨勢)
  • 請彙整會考常出現的英文高頻單字與實用句型,並依據主題情境進行分類(如交通、健康、人際互動等),以利教學應用。 請以表格呈現,包含: 主題名稱 對應字彙(英文+中文) 關鍵句型(英文+功能說明) 出現頻率(如出現年份或次數)
  • 請根據歷屆題目風格與語境,設計一份仿照國中教育會考格式的模擬試卷,內容包含: 文法與詞彙選擇題 對話填空題 閱讀理解題(至少兩篇) 圖表判讀題(包含簡要英文圖表敘述) 文法判斷題 試卷須符合國三學生程度,並請提供: 各題正確答案 題目語境與主題標示 各題功能與技能對應(可選填)
  • 請比對模擬試卷各題型,是否符合十二年國教英語領域課綱中「語言理解與應用」之指標,並確認: 是否涵蓋 CEFR A2 級核心語言能力 每一題對應的課綱學習重點(代碼或敘述) 總體素養覆蓋度說明(是否平衡各語言技能)
  • 📌 補充建議(可附於 Prompt 結尾) 若有需要,請使用表格、標題層級或項目符號,讓內容結構清晰、利於閱讀與後續轉化為教學資源或簡報素材。

這樣的指令設計不僅精確,也符合教學專業對教材與評量工具的一貫要求:目的導向、語言明確、可實作且具回饋價值

🧩整合資源,模擬試題與補救教學一次搞定

對國中英語教師而言,備課並非只靠分析會考題型,更需要將資料有效轉化為實用的教學策略與補救措施。NotebookLM 除了能整合歷屆試題資料與課綱文本,也可以處理學生答題記錄、作業文本,進一步支援教師進行差異化教學設計、補救教學診斷與學習任務延伸

🧩 專業整合與應用指令範例:

  • 請分析這份學生答題記錄,找出錯誤頻率最高的題型,並對應出語言能力落點,包含: 錯誤題型分類(如:文法判斷、閱讀理解、文意選填等) 對應語言能力(依CEFR或課綱能力指標分類) 誤答原因分析(如:語意理解錯誤、詞彙混淆、文法概念誤用) 建議補救方向 請以表格方式呈現以上分析結果。
  • 根據模擬試卷中常見語境與主題,設計三項延伸教學活動,活動類型包含: ① 小組合作任務 ② 口說練習任務 ③ 閱讀延伸任務 請分別列出: 活動名稱與流程簡述 對應語言學習目標(聽說讀寫與語用功能) 所需教學資源與學生分組方式 活動後評量建議(可含自評或同儕互評形式)
  • 請整合模擬試題各題型,對照十二年國教英語課綱的能力指標(如:A2級可理解日常生活語句、可完成具體閱讀任務等),製作摘要表,包含: 題號/題型 對應課綱能力描述(簡要) CEFR 對應級別(如:A1、A2) 題目語境/語言功能(如請求、說明、描述等)
  • 請根據學生的英文作文內容,產出個別化語言學習建議,針對以下面向提出具體回饋與教學策略: 文法錯誤(句構、動詞一致、時態) 內容組織(段落結構、主題明確性) 用詞選擇(常見錯誤詞彙、連接語使用) 並依據學生表現差異,提供補救教學建議,如:加強句型應用、使用句型變換練習、段落寫作模版練習等。
  • 請設計一份以學生常見弱點為核心的「三週英語補強教學計畫」,每週包含以下元素: 1 次主題式閱讀訓練(針對閱讀理解常錯題型) 1 次文法聚焦活動(針對學生常見文法誤區) 1 份自評任務(學習反思+語言能力自我覺察) 請列出每週的教學重點、活動設計摘要、所需教具/資源、預期學習成果與評量建議。

讓 NotebookLM 成為您的備課夥伴

對我們英語老師來說,時間永遠不夠用,但備課品質不能妥協。NotebookLM 就像是您的個人教學助理,幫您節省收集資料的時間,把重心放在「設計更有效的教學」與「照顧學生的學習」。

下一次要出模擬試題、分析命題趨勢或設計延伸活動時,不妨讓 NotebookLM 幫您一起完成!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Unscramble the Story

教案:Mark's Forgetful Moment

(這是2015年寫的)

本學期的六年級預備單元是課文的對話,描述Mark忘了帶英語課本,打電話請奶奶送來。
教完本課後,在讓學生討論Mark是怎樣的人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會forgetful, irresponsible等補充單字,並教導學生要當個considerate和responsible的人。

教學理念

本教案設計以 情境學習探究式學習 為核心,讓學生透過課文中的對話,發展英語閱讀與聽說能力,並透過討論與角色扮演來深化對「責任感(responsibility)」與「體貼(considerate)」這兩個價值觀的理解。此外,透過小組合作和互動式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語言運用能力。




教學目標

  1. 學生能 流利朗讀 課文並理解其內容。

  2. 學生能學習並運用 forgetful, irresponsible, considerate, responsible 等詞彙來描述人物特質。

  3. 學生能透過討論與活動,思考 個人責任如何培養良好習慣

學生程度

六年級,一般程度

分組

四人一組,每組一份 裁好的學習單對話練習卡

教學時間

40 分鐘

步驟:

1. Before Reading - 啟發討論(5-8分鐘)

目標:引起學生的興趣,並透過提問幫助學生預測故事內容。

🔹 活動:圖片預測(Picture Prediction)

  • 出示 課文圖片(但不提供文字),讓學生觀察圖片,猜測故事內容。

  • 教師引導問答:

    • "Who do you think the main character is?"

    •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pictures?"

    • "How do you think Mark feels? Why?"

  • 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想法,並簡單記錄在黑板上。

🔹 關鍵詞預測

  • 在黑板上寫出 forgetful, responsible, considerate,讓學生猜測這些詞彙可能與故事的哪一部分有關。


2. During Reading - 閱讀與理解(15分鐘)

目標:學生能朗讀並理解課文內容,並將對話與圖片進行匹配。

A. 引導學生朗讀

  1. 教師逐句朗讀課文,學生 聽讀並跟讀,確認發音與語調。

  2. 讓學生 分角色練習 朗讀對話,例如:

    • 一人扮演 Mark

    • 一人扮演 Grandma

    • 一人旁白

    • 另一人負責動作演示

B. 學習單活動(Matching Game)

材料:課文圖片(已裁剪)、課文句子(已打亂)

  1. 發下學習單:每組一套 圖片與對話卡片(課文句子)。

  2. 活動玩法

    • 老師朗讀課文的一句,學生組內討論,將相對應的 圖片句子 配對。

    • 小組完成後,請一組學生分享匹配結果,全班核對。

補充問答活動

  • "What is Mark doing in Picture 1?"

  • "Why does Mark call his grandma?"


ps: 有老師問我會不會計分看哪組快?在此階段,我只看小組有沒有一起做?是否了解老師說的,不會在意哪組比較快這件事。


3. After Reading - 討論與應用(10分鐘)

目標:透過提問與活動,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角色特質,並運用新學到的詞彙來描述。

🔹 小組討論(Think-Pair-Share)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再由各組分享意見:

  1. What kind of person is Mark?

    • (Students answer: He is forgetful and irresponsible.)

  2. Is Grandma helpful? Why?

  3. Should we call our family to send things to school? Why or why not?

  4. How can we be more responsible in school?

    • Possible answers: "I can check my school bag every night." / "I can write notes to remind myself."

🔹 角色扮演(Role-play)

  • 讓學生 改編對話,創造自己的版本,例如:

    • 如果 Mark 忘記帶的是 鉛筆盒,故事會怎麼變化?

    • 如果 Grandma 不在家,他該怎麼解決問題?

  • 兩兩一組演練新對話,並在班上表演。


4. 延伸活動(Optional)

🔹 「責任感挑戰卡」(Responsibility Challenge)

  • 每位學生寫下一個 自己曾經忘記帶的東西,以及 未來如何避免

  • 分享給同學,並在教室公告欄貼出來。


評量方式(Assessment)

  1. 口語評量:學生是否能 流利朗讀 課文,並適當表達角色的情感?

  2. 討論表現:學生能否使用新學的字彙來描述 Mark 的特質?

  3. 角色扮演:學生是否能創造 有邏輯的對話,並清楚表達?

  4. 學習單完成度:學生是否能正確 匹配圖片與對話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TBLT任務型教學融入繪本與創意表達:以「My Crazy Room」為例

任務型教學融入繪本與創意表達:以「My Crazy Room」為例

任務型教學融入繪本與創意表達:以「My Crazy Room」為例

運用任務型教學法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結合繪本情境、創意表達和文法教學,設計出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英語課程單元,以提升其語言能力、創意發想和團隊合作技巧。透過改寫過的繪本《Winnie the Witch》的引導,學生不僅複習了房間相關詞彙,更激發了對於「瘋狂」空間的想像。在「我的瘋狂臥室」創作任務中,學生運用 "There is/are" 句型,將天馬行空的創意轉化為具體的視覺作品和口語表達。本文詳細介紹了教學設計、活動流程、評量方式,並深入分析此教學模式如何有效促進學生的語言習得和多元智能發展。

壹、前言

任務型教學法 (TBLT) 強調在完成具有真實溝通意義的任務過程中,自然習得語言知識和技能。相較於傳統以文法規則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TBLT 更注重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本教學設計以「我的瘋狂臥室」為核心任務,結合繪本情境、視覺創作和口語表達,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習 "There is/are" 句型和相關字彙,並培養其創意發想、團隊合作和口語表達能力。

貳、教學設計

  • 教學對象: CEFR A1 程度之國小高年級學生 (10-12歲)
  • 教學目標:
    • 語言目標: 學生能正確辨識並運用 "There is/are" 句型描述房間內的物品,並學習相關詞彙 (家具、擺設、形容詞)。
    • 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意發想 (空間設計、物件想像)、視覺表達 (繪畫、色彩運用)、團隊合作 (分工、協商)、口語表達 (描述、問答) 能力。
    • 文化目標: 引導學生運用英語表達個人想法,並尊重多元觀點 (同儕欣賞、文化差異)。
  • 教學時間: 三節課 (共 120 分鐘)
  • 教學資源:
    • 改編的AI繪本《Winnie the Witch》:運用繪本生動情節,引導學生複習房間單字,並激發對「瘋狂」空間的想像。
    • 模擬作品範例:展示模擬作品,提供創作靈感,並降低學生對創作的焦慮感。
    • 學習單包含 "There is/are" 句型練習。
    • 繪畫工具:色鉛筆、蠟筆、彩色筆等,提供學生多元的視覺表達工具。
    • 簡報:展示相關圖片 (不同風格房間)、字彙、例句,提供視覺輔助,並強調教學重點。
    • 相關圖片:展示各種不同風格房間的圖片,拓展學生視野,並激發更多創意。
  • 教學模式: 任務型教學法 (TBLT)

參、教學活動

第一節課:語言輸入與引導 (40 分鐘)

一、Schema Activation (15 分鐘):

  1. 展示繪本《Winnie the Witch》封面,引導學生猜測故事內容,並提問:「What do you think Winnie's house looks like?」「What's inside the house?」
  2. 朗讀繪本中描述巫婆房子的部分,搭配圖片或動畫,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房間的樣子。
  3. 引導學生回憶並複習房間相關單字 (bedroom, kitchen, bathroom, bed, chair, table, etc.),並將單字與具體物品連結,例如:指著圖片中的床,提問:「What's this?」
  4. 引導學生用完整的句子描述繪本中出現的物品,例如:「In Winnie's bathroom, there is a bathtub. There is a mirror above the bathtub.」
  5. 有一天Winnie決定把房子變成彩色,結果發現奇怪的事。引導學生討論「瘋狂」的定義,並分享看過或聽過的奇特房間,例如:「Have you ever seen a room with a hamburger inside?」
  6. 引導學生用There is/are…句型說出圖片中【瘋狂】的地方,用英語造句引導互動

二、Presentation & Guided Practice (25 分鐘):

教學目標: 讓學生掌握 "There is/are" 句型的用法,並能用簡單的句子描述房間裡的物品。

  1. 運用簡報玩True or False Memory遊戲。再次複習與講解 "There is/are" 句型的用法,並強調單複數名詞的區別,例如:用圖片展示單複數名詞,並搭配例句說明。
  2. 發放學習單(自行存成副本下載),引導學生完成 "There is/are" 句型練習,並用自己的話描述圖片中的物品。
  3. 巡視學生作答情況,提供個別指導和回饋,並鼓勵學生辨識名詞單複數做動詞is/are的變化

第二節課:創意發想與團隊合作 (40 分鐘)

教學目標: 讓學生將語言知識應用於實際創作,並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技巧。

Independent Practice (30 分鐘):

  1. 學生兩人一組,根據學習單上的引導,開始發想並繪製自己的「My Crazy Bedroom」畫作,並用英文標示畫中的物品。
  2. 老師提供了一個模板:「My ...... is very strange (奇怪的) / crazy (瘋狂的) / scary (嚇人的).」讓學生可以自由填入房間的名稱(例如:bedroom、bathroom 等)。

    列出了五個具體的場景,作為學生創作的靈感:

    「There is a hand in the toilet.」

    「There are two turtles in the sink.

    「There are three chickens on the TV.」

    「There is a monster walking on the sofa.」

    「There are two fish swimming in the bathtub.」

    也提供了一些讓學生表達對房間情感的句子:

    「Everybody likes my room because it is very strange.」

    「I love my room very much.」

    「My friends don't dare go into my room because it is very scary.」

    透過提供具體的場景和情感表達,引導學生進行創意寫作,降低寫作的難度。

  3. 鼓勵學生發揮創意,設計獨特的房間場景,例如:漂浮的床、水族箱地板、雲朵天花板等。
  4. 巡視各組,提供個別指導和協助,並鼓勵學生用簡單的英文句子描述自己的設計,例如:「Our bedroom has a pizza-shaped swimming pool.」
  5. 引導學生互相討論和分享想法,並在合作中學習,例如:分工繪製不同物件、協商房間佈置、互相給予創作建議。

教學提醒: 注意學生的合作情況,並適時引導他們解決衝突。

Wrap Up (10 分鐘):

  1. 學生分享創作進度,並簡單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例如:「There are two bombs in the bathtub.」
  2. 提醒學生回家後繼續完成畫作,並準備下節課的分享。

第三節課:作品分享與語言應用 (40 分鐘)

Independent Practice (25 分鐘):

教學目標: 讓學生練習用完整的句子描述畫作,並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學生兩人一組,上台展示他們的「My Crazy Bedroom」畫作,並用英語介紹畫作中的物品和場景。

  1. 鼓勵學生運用豐富的形容詞,讓描述更生動
  2. 學生分享他們的創作靈感和想法,並回答其他同學的提問,例如:「Why did you draw Madusa?」
  3. 注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並適時給予指導和鼓勵。

Wrap Up (15 分鐘):

  1. 總結本節課的學習重點,複習 "There is/are" 句型和相關詞彙。

肆、教學評量

  • 形成性評量:
    • 課堂參與: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互動情況和口語表達能力。
    • 學習單:評量學生對 "There is/are" 句型和相關字彙的掌握程度。
    • 作品分享:評量學生的創意發想、視覺表達和口語表達能力。
  • 總結性評量:
    • 口語表達能力:評量學生運用英語描述畫作的能力,並注意學生的發音和語調。

伍、教學分析

  • 文法教學與情境結合: 本教案將文法教學 (There is/are) 融入繪本情境和創意任務,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語言,提高學習動機和效果。
  • 高年級學生適用性: 繪本情節、創意任務和團隊合作模式,符合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學習需求,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 任務型教學法應用: 學生透過完成「我的瘋狂臥室」創作任務,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並在互動中應用語言,培養真實的溝通能力。
  • 多元智能發展: 結合視覺藝術、語言表達和團隊合作,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視覺空間智能、語言智能、人際智能),促進全人發展。

陸、教學建議

  • 根據學生程度調整教學內容和活動難度,例如:提供更多例句或字彙提示。
  • 鼓勵學生運用多元媒材進行創作,例如:拼貼、立體模型、數位繪圖(例如Canva) 等,讓作品更豐富多元。
  • 提供學生更多機會進行口語練習和互動,例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情境對話等,提升語言應用能力。
  • 鼓勵學生將所學應用於生活情境,例如:用英語描述自己的房間或設計理想的房間。

PS: 這是2012年的教學活動,在2025年復盤成功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兩難中的溫柔力量:當學生的傷與集體記憶衝突,我該怎麼做?

兩難中的溫柔力量:當學生的傷與集體記憶衝突,我該怎麼做?

【兩難中的溫柔力量】

— 當學生的傷與集體記憶衝突,我該怎麼做?—
給在情感張力中努力平衡的每一位老師
嗨,親愛的教育夥伴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讓我深受啟發的真實教室經驗。這個故事或許會讓你想起自己曾經面對過的類似挑戰,也希望能為您帶來一些溫暖的思考與共鳴。

那天,我在一堂輕鬆的英文課上,帶著學生們進行一個看似簡單的活動:「寫一張感謝卡給你敬佩的職業(人物)」。教室裡立刻充滿了興奮的討論聲—有人想感謝勇敢的消防員,有人選擇了關懷備至的醫生,但令我意外的是,班上大部分孩子都選擇了他們已離職的前任班導師。

這位老師確實把班級經營得非常成功,在大多數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正面印象,即使離開了,他們依然懷念著。

就在大家熱烈討論時,班上的高敏感學生M突然爆發了情緒,大聲喊道:「他根本不配當老師!」

瞬間,整個教室靜得可怕。孩子們面面相覷,而我站在教室前方,心裡頓時亂成一團:

一方面,我了解M是個高敏感的孩子,可能因為沒有得到前任老師全部的關注而感到被忽視,甚至他的家長曾控訴老師涉及集體霸凌而導致老師離職;另一方面,我內心其實很肯定這位前任老師的能力和貢獻,也擔心如果我只顧著安撫M,其他學生可能會誤解我的立場。

面對這個兩難處境,我做了以下決定:

一、當下先緩和情緒,不急著評判對錯

看到M情緒激動,我沒有立刻要他安靜或糾正他的言論,而是用平靜的聲音說:

「我知道你現在心裡很不舒服,要不要我們先到外面走一走?」

這樣做不是要「隔離問題學生」,而是給他一個出口,讓他能夠暫時脫離眾人目光下的壓力。有時候,孩子的情緒爆發需要的不是立即的批評,而是一個可以安全釋放的空間。

二、轉換話題方向,引導尊重多元觀點

回到教室後,我向全班說:

「今天每個人選擇感謝的對象都有自己的理由。我們可以記得一個人對我們的好,同時也要明白,有些人可能有著不同的經歷和感受。」

我沒有點名M,也沒有否定前任老師,而是讓孩子們學習「每個人的記憶和感受都值得被尊重」這一課。這種不偏不倚的態度,能夠保護每個孩子的情感安全。

三、課後私下傾聽,理解個別差異

隔天,我找了M單獨談談。

我沒有質問他:「你為什麼那麼生氣?」
而是關心地說:「剛才那個活動,是不是讓你想起了一些不愉快的事?願意聊聊嗎?」

M沉默了好一會兒,最後小聲地說:「他真的讓我很受傷。你們大人都不知道。」

我點點頭,沒有反駁,也沒有急著解釋。雖然我內心明白這可能源於M作為高敏感孩子對關注的渴望,但此刻最重要的是傾聽他的感受:

「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些。我會把你的感受放在心上。」

有時候,被聽見本身就是一種療癒。我們不需要急著糾正孩子的認知,只需要先讓他知道:你的感受很重要。

四、教導情緒表達:感受可以有,表達要得體

第二天,我私下問M:「如果以後又遇到讓你不舒服的情況,你願意試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嗎?」

我們一起列出了幾個「情緒友善表達」的例子:

  • 「我現在心情不太好,可以不參加這個活動嗎?」
  • 「提到這個人讓我有不好的回憶,可以換個話題嗎?」
  • 「我需要一點時間冷靜一下,可以讓我安靜一會兒嗎?」

我溫柔地告訴他:「你有權利感到不舒服,但也有責任用恰當的方式表達,這樣才能保護你自己,也尊重他人。」

五、帶領全班學習接納差異,理解個性多元

這件事後,我也帶全班進行了「不同情緒視角」的活動。

我沒有直接談論前任老師的事,而是用一般性的例子討論:「有時候,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對不同的人可能帶來不同的感受。有些人可能特別敏感,需要更多的關注和理解。」

我們討論了如何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格和需求,以及如何在集體生活中找到平衡點。這樣的討論不僅幫助了M,也幫助全班孩子培養了同理心。

教室裡的深刻一課

在類似的情境中,我們老師面臨著特別複雜的挑戰:一方面要肯定優秀教師的貢獻,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感受,特別是那些高敏感的孩子。

我們的任務不僅是教授知識,更是幫助孩子們理解:每個人對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而這些差異本身就是寶貴的生命課題。

在教育的旅程中,沒有完美無缺的處理方式,但總有一種溫柔的力量,能夠在兩難之間找到平衡,讓每個孩子都感到被看見、被理解。

這,就是教育真正的溫度與深度所在。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A Timeline of Me - 英語Simple Past Tense教案

A Timeline of Me - 英語教案

A Timeline of Me

第一節課教案:使用過去式與現在式描述個人成長經歷

課程基本資訊

年級:Grade 6

課堂時間:40–50 分鐘

課程主題:使用過去式(Past Tense)與現在式(Present Tense)來描述個人成長經歷

學習目標

  • 語言目標:學生能夠運用過去式與現在式正確地描述自己過去與現在的對比。
  • 寫作目標:學生能夠完成「A Timeline of Me」學習單,寫出至少 5-6 句完整的對比句子。
  • 思考與表達:學生能夠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並用英語清楚表達過去與現在的變化。

教學流程

1. 課前準備(Teacher's Preparation)

✅ 教師準備:

  • 紙本學習單(A Timeline of Me)請自行下載:包含兩個欄位「Past(過去)」與「Present(現在)」,讓學生填寫自己的成長變化。
  • 過去式與現在式動詞對照表(was/were, play/played, run/ran, swim/swam, drink/drank, can/could...)
  • 教師示範範例與圖片(展示「小時候 vs. 現在」的對比,讓學生更直觀理解句型)

✅ 學生準備:

  • 鉛筆、橡皮擦
  • 個人經歷的思考(課堂中會引導)

2. 課程導入(Warm-up)(10 分鐘)

💡

活動:Think-Pair-Share(思考-討論-分享)

📢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憶自己過去與現在的不同:

  • Think of something you couldn't do when you were younger.(想一想你小時候不能做的事情。)
  • Write down something you can do now that you couldn't do before.(寫下你現在會做,但以前不會的事情。)
  • What games did you play when you were young?(你小時候玩過什麼遊戲?)
  • What is something you needed help with but can now do by yourself?(以前你需要別人幫忙,現在可以自己做的事情是什麼?)

📌 學生的回答(Student Responses):

  • When I was little, I couldn't ride a bike. Now I can ride a bike.(小時候我不會騎腳踏車,現在我會了。)
  • When I was little, I played hide and seek. Now I play basketball.(小時候我玩躲貓貓,現在我打籃球。)
  • When I was little, my mom helped me get dressed. Now I dress myself.(小時候媽媽幫我穿衣服,現在我自己穿。)

📌 教師在黑板上記錄學生的答案,並幫助學生整理句子結構。修正文法動詞的錯誤

📌 教師鼓勵學生與同桌同學進行「Pair-Share」交流,分享彼此的經歷。

3. 老師示範寫作(Writing Model)(10 分鐘)

📖 教師講述「When I was little」的故事範例,強調過去式與現在式的對比:

  • When I was little, I was a baby.(當我還小的時候,我還是個嬰兒。)
  • When I was little, I cried a lot. Now I use words.(以前我常常哭,現在我會用語言表達。)
  • When I was little, I didn't know I was a girl. My mom told me.(小時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女生,媽媽告訴我。)
  • When I was little, I couldn't read. Now I read novels.(小時候我不會閱讀,現在我會讀小說。)

📌 教師問學生問題,幫助理解:

  • What words show past?(哪些詞表示過去?)
  • What words show present?(哪些詞表示現在?)

📌 教師在黑板上標出過去式動詞(was, cried, didn't know, couldn't)和現在式動詞(use, read),幫助學生理解時態變化。

📌 學生小組討論:他們可以如何改變這個故事,讓它變成自己的經歷?

4. 學生寫作(Worksheet Writing Activity)(20 分鐘)

📜 學生使用紙本學習單「A Timeline of Me」,寫 5-6 句關於自己成長的故事:

  • 左邊欄位:「Past(過去)」
  • 右邊欄位:「Present(現在)」
Past Present
When I was little, I drank milk. Now I drink juice.
When I was little, I couldn't read. Now I read books.
When I was little, I didn't know English. Now I can speak English.

📌 教師巡視,提供指導,確保學生正確使用動詞時態。

📌 鼓勵學生加上插圖,讓學習單更生動。

5. 小組分享與反思(Student Sharing & Reflection)(5 分鐘)

📢 學生兩兩交換學習單,互相朗讀彼此的句子,並進行簡單的提問與回應。

📢 教師請 2-3 位學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並詢問全班他們的變化是否有趣或令人驚訝。

評量方式(Assessment)

✅ 形成性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

  • 學生是否能正確使用過去與現在式?
  • 學生的句子是否完整且符合時態對比?
  • 學生是否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成長變化?

✅ 教師即時回饋:

  • 若學生有時態錯誤,教師提供個別指導,並記錄常見錯誤,於下節課說明。

課堂延伸(Extensions)

📖 課後作業:請學生回家問家人:「你小時候和現在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並用英文寫 2-3 句話。

🎤 口說練習:下節課請學生輪流唸出自己的學習單內容,增強口語能力。

🎤 Canva製作:把自己的童年故事用Canva製作出來,配上自己的口語解說,增強工具運用能力

「A Timeline of Me」英語教學教案 © 2025

歡迎收聽【英桃小玩子】EP213 詳細解析,此教案前的兩個教學活動(點擊收聽)

過去式相關類似教案When I Was Little:繪本引導過去式造句(點選)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