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英語繪本教學紀錄】從《Henny Penny》教孩子辨別真假訊息

 

Henny Penny 英語繪本教學紀錄

🐔 英語繪本教學紀錄
從《Henny Penny》教孩子辨別真假訊息

一堂融合語言、思考與批判思維的繪本課
📍教學時間:2019 年 3 月
📍班級:三年級普通班
📍繪本:Henny Penny
📍主題焦點:思考、質疑與判斷

💡教學緣起

那是我在三年級普通班上的一堂繪本課。主角是家喻戶曉的《Henny Penny》,一個看似童趣、其實寓意深刻的故事。
我設計這份教案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在學英文的同時,也能學會一件更重要的事:
👉 別輕易相信「天要塌下來」這類訊息。
這堂課的重點不只是學單字、練口說,而是讓孩子透過故事,學會思考、質疑與判斷。

🎯教學目標

  1. 1. 理解與思考並進:
    學會從圖片與內容推測故事,練習分析、推理與評論。
  2. 2. 語言與素養結合:
    透過重複句型與口語練習,提升流暢度與自信。
  3. 3. 合作學習與表達:
    利用桌遊「Race to the King」激發團隊互動與口語輸出。

📘教學歷程紀錄

1️⃣ Before Reading|引起動機與預測

我先用簡單的英語開場,慢速而有節奏地問: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ky?"
S:"I can see the sun!"
T:"Can the sun fall down from the sky?"
S:(全班大笑)"Nooo!"
T:"Right! If the sun falls down, our planet will be destroyed!"
這一問一答,不只是暖身,更是語言輸入的引導。孩子笑著回應的同時,已經進入故事情境。
接著我繼續問:
T:"How do you feel when someone tells you 'The sky is falling'?"
S1:"I feel scared."
S2:"Not scared! It's not true!"
這些真實回應讓我看到,即使是三年級,只要老師用簡單、重複的英語句型搭配表情與手勢,孩子完全能理解,也能自在地用英文表達想法。

2️⃣ During Reading|閱讀與討論

當讀到那顆 acorn 掉在 Henny Penny 頭上時,我停下來問:
T:"Do you think she's smart or foolish?"
S (全班):"Foolish!"
T:"Why?"
S1:"Because she didn't look up!"
S2:"She forgot to check the sky!"
那一刻,我忍不住笑了:孩子不只是懂故事,更懂得去判斷事實與感覺的差別。
接著讀到狐狸登場:
T:"Foxy Loxy says, 'Come with me. I'll show you a shortcut.' Do you trust the fox?"
S1:"No! He wants to eat them!"
S2:"Maybe he's good this time?"
這一段是我最喜歡的小細節。全班分成「懷疑派」與「樂觀派」,爭論得熱烈。他們開始辨別誰可信、誰可疑,而這,就是批判思維 (Critical Thinking) 在語言課上的具體展現。

3️⃣ After Reading|從童話走向現實

故事結尾,狐狸把大家騙進洞裡。我問孩子:
T:"Can you believe everything you hear?"
S1:"If my friend says no class tomorrow, I'll ask the teacher first."
S2:"My mom checks the news on her phone to see if it's true."
那一刻,我幾乎有點感動。他們已經能把故事的寓意轉化為生活經驗,《Henny Penny》不再只是繪本,而是一面教孩子思考的鏡子。

🎲Race to the King|遊戲化學習

閱讀結束後,我拿出桌遊「Race to the King」。我說:
"Chicken team goes first! Who wants to be the chicken team?"
全班立刻沸騰:「Me! Me!」
遊戲規則很簡單:要前進,就要說出正確的角色或單字。
T:"Who is this?"
S:"Ducky Lucky!"
T:"Correct! Move one step!"
孩子們邊玩邊喊:
"Shortcut!" "Certainly! Certainly!" "The king! The king!"
短短十分鐘,教室裡充滿笑聲與英文。孩子們在遊戲中自然地練習語言、角色與句型,語言學習變得真實又有趣。

💻科技融入|讓學習延伸

課堂最後,我讓孩子使用 Seesaw App 錄下自己的朗讀或角色對話。
有人用誇張的聲音模仿狐狸:「Come with me~~」
也有人錄到笑場,但還是堅持錄完。
錄音的過程成為他們學習的「回放」。孩子聽著自己的語調、節奏,會主動說:「老師,我要再錄一次,我剛剛那個 'shortcut' 不夠清楚!」
這就是我最想看到的,學習者自我覺察與修正的能力。

🧠教學反思

這堂課讓我再次確信:英語課不只是「教語言」,而是透過語言教思考。
  • 孩子在回答「Why」時,就是在練習判斷與推理。
  • 每一次角色對話,都是溝通與理解他人的演練。
  • 當他們能說出「Maybe it's not true」,那就是語言素養與思辨能力的交會點。
在這個充滿「The sky is falling!」的時代,我們更要教孩子分辨,那顆「掉下來的東西」,到底是 an acorn,還是真的「天要塌了」。

❤️給老師與家長的啟發

  • 讓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問「Why」比給答案更能打開孩子的思維。
  • 讓故事連結生活:
    當新聞出現誇張標題時,問問孩子:「這是橡子,還是真的?」
  • 讓孩子發聲:
    無論是錄音、桌遊還是討論,每一次開口都是思考的證據。

✨ 結語

從一顆「掉下來的acorn」開始,
孩子們學到的不只是 The sky is falling!,
更學會了查證、懷疑與思考的力量。

英語課,可以是語言課,也可以是思考課。

只要用對方法,每個孩子都能在故事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