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走進教室:SDG4小組任務學習的實踐
那一刻,我知道,他們不只是在完成一張學習單,而是在進入另一個孩子的生活,練習理解、同理,並思考該怎麼幫忙。
🌍 第二節課:從影片到文本,讓孩子用眼睛看世界,用小組閱讀理解他人的故事
延續第一節課的問題意識,我們在第二節課展開了更大規模的「世界故事探究」。我自製了13部SDG4短篇動畫影片,
每一部都是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真實故事,為了避免文化偏見,我特別去除了主角們的國家或是來自的地區。主角們因為貧窮、戰爭、性別歧視、路途遙遠、身心障礙或童工問題,而無法正常上學。
這些故事雖然短短二分多鐘,但背後的意義深遠。孩子們從「我不知道有這樣的情況」走向「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辦?」這就是課程設計的核心目的。
🤝 小組任務學習:每個孩子都是故事的橋樑
- 1.講解小組合作流程
- 2.領取一張小組任務單和抽取故事單(故事單每組四張,一人一張)
- 3.小組任務分配說明
- 4.每組拿取一台平板,以便觀看影片
為了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我設計了小組合作任務,每組四人,並指定四個角色:
- 故事摘要者Story Summarizer:摘要故事重點與細節
- 問題閱讀員Question Reader:負責讀出討論單上問題
- 發言記錄者Recorder:負責記錄整理大家說的答案
- 同理發言員(插畫家):負責補充情緒與感受觀點(畫圖)
這樣的角色分工,不只是提升參與度,更讓孩子們學會傾聽與尊重。在討論中,每個人的話語都值得被聽見,每一張畫、每一句話,都在幫助全組更完整地理解一個孩子的處境。
我們提醒學生:「發揮合作精神、尊重彼此意見,是學習這些故事中最重要的一環。」
說完流程與分工後,每組才可以拿一台平板,領取小組任務單和故事單,全組都拿到故事酖後,才可以掃描學習單上的QR Code後,才開始進行小組活動
給予學生清楚的流程與任務說明,小組活動就可以流暢地進行,老師只需要擔任協助者角色
✍️ 課後評量 × AI 助力:用科技看見學生的思考深度
課程結束後,我利用Google AI Studio上傳學生的手寫學習單,系統協助我辨識文字內容,再依據自訂的評量標準,快速回饋每組的表現:
- 是否清楚理解故事脈絡?
- 是否有深入思考角色的處境與情感?
- 是否提出具體可行的幫助方式?
- 插畫是否能呈現核心情節?
這樣的AI助力不只是減少教師批改時間,更重要的是,我能更快掌握每個小組的學習狀態與討論深度,也能在第三節課前給予具體的書寫與口說回饋。
🗣️ 第三節課:讓學生成為講述他人故事的橋樑
在接下來的第三節課,我們安排每組上台報告他們負責的故事。學生根據任務單內容,口頭分享:
- What's the child's name?
- What happened to him/her? Why can't he go to school?
- How does he/she feel?
- If you were this child, how would you feel?
- How are you going to help him/her?
- 附上畫作說明場景或情節
透過這樣的流程,全班就能聽懂超過八個不同的SDG4故事,彼此補足、共享視野。我們不是讓孩子閱讀完就結束,而是透過角色分工、討論、發表,真正讓孩子「讀進心裡、說出口來、畫在紙上、想出行動」。
💡 教學反思:讓孩子用語言與行動回應世界的呼喚
教學的價值,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觀點的擴張。在這節課中,我看到:
- 平時較少發言的孩子在「Illustrator」角色中大放異彩
- 口說能力不強的學生卻能從圖像與簡單語句表達真誠的情感
- 學生彼此幫忙,主動引導隊友補充觀點,展現了真正的合作學習
這些畫面讓我再次確信:世界公民教育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每堂課中,孩子彼此交會與理解的真實瞬間。
🔜 接續課程:Water Princess水公主 × 感恩信的結尾設計
接下來,我們將閱讀《The Water Princess》,從Gie Gie的故事出發,進行更深層的文本分析與情感探討(點選教案連結)。
第五節課,則是學生動筆寫下感謝信,向讓他們能上學的父母或政府致意,也寫下他們願意努力學習、貢獻社會的承諾。這將是一段從世界走進孩子心裡,再從心裡寫出世界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