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媒體識讀教案:分析媒體文本中的再現

媒體識讀教案:分析媒體文本中的再現

媒體識讀教案:分析媒體文本中的再現

今年很幸運跟著【雙語教學急診室】Sally老師跟其他優秀同儕一起自費參訪澳洲昆士蘭的中小學。這次參訪中,除了參訪學校所帶來的啟發外,最精采與最幸運的就是我們竟然有機會親自體驗一場由澳洲老師主講的媒體識讀課!

這兩位專業的老師類似我們台灣的中央輔導團的專家教師身分,其教學專業可想而知!

兩位老師開了兩個小時的車才到Fortitude Valley State Secondary College, 真的非常感謝昆士蘭教育局EQI (Education Queensland International)的特別安排,

才有機會讓我們親自深刻體會到——媒體識讀其實可以這麼簡單、這麼有趣!✨

📖 課程概覽

  • 教案主題: Analysing Representation in Media Texts
  • 適用年級: 國中以上
  • 課程目標:
    • 培養學生對媒體資訊的批判性思維。(文本取材故事背景說明)
    • 透過圖片與新聞文本分析,理解媒體如何影響我們的觀點。
    • 區分新聞中的 "事實 (Fact)" 和 "意見 (Opinion)"。
  • 教學時長: 50 分鐘
  • 教學策略:
    • Think-Pair-Share(同儕合作)
    • I Do, We Do, You Do(教師示範、共同操作、學生獨立完成)
    • 多模態分析(圖片 + 文字 + 討論)
  • 教學材料: PPT與學習單
  • 🔹 1. 課程導入 (Warm-up, 6 min)

    活動:分析圖片:「Daughter scares mom with terrifying photo at the Grand Canyon」

    提問引導:

    • Is the image real or not?這張圖片是真實的嗎?🤔
    • Write your response below.Share your response with your partner.請寫下您的回答,然後與同學分享。

    延伸問題:

    1. Do news reports—whether print (newspaper), visual (television) or online (online media)—present the truth?新聞報導——無論是印刷(報紙)、視覺(電視)或線上媒體——真的呈現了事實嗎?
    2. Is social media—including TikTok—a reliable source of information?社群媒體(如 TikTok)是可靠的資訊來源嗎?

    目的:

    🔹透過視覺刺激引發學生對媒體可信度的思考。

    🔹由圖片分析延伸至新聞與社群媒體的資訊真實性,層層遞進。

    🔹提供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

    🔹 2. 文章分析:閱讀前活動 (Before Reading, 10–15 min)

    活動 1:圖片與標題分析

    • 教師講解 Representation (再現) 的概念。
    •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 Where is it set?這張圖片的背景是什麼?
    • What is the woman doing?圖片中的人物在做什麼?
    • Describe the expression on her face.她的表情如何?

    學生閱讀文章標題:「Melbourne mum Belle Gibson on taking the world by storm with her app The Whole Pantry, while fighting terminal brain cancer.」

    提問引導: Does that change how you view the image?這個標題是否改變了你對圖片的看法?Write a response and share it with your partner.請與同學分享你的看法。

    目的:

    - 幫助學生將圖像與文本資訊結合,建立對媒體如何塑造敘事的理解。

    - 透過標題與圖片的對比,引發學生對新聞敘述角度的思考。。

    🔹 3. 文章分析:閱讀時活動 (During Reading, 20 min)

    活動 1:關鍵詞彙學習

    教師介紹文章中的四個關鍵詞,透過圖片、例句和發音練習加深記憶:

    詞彙 定義 同義詞 例句
    Terminal 致命的,無法治癒 Fatal, Incurable Doctors confirmed that it was a terminal illness.
    Global 全球的 Worldwide, International Her app gained global recognition.
    Conventional 傳統的 standard, traditional Many doctors recomme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over untested therapies.
    Alternative 替代的 different, unconventional Some people prefer alternative medicine such as acupuncture.

    活動 2:文章分析(I Do, We Do, You Do)

    1.I Do(教師示範分析)

    教師帶領學生閱讀第一段,示範如何找出關鍵詞,並分析作者如何塑造 Belle Gibson 的形象。

    2.We Do(師生共學)

    共同閱讀第二段,學生找出描述 Belle Gibson 的關鍵詞,並回答問題:

    文章中哪些詞是正面的?哪些是負面的?

    How does this represent Belle Gibson—in my own words?

    3.You Do(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分組閱讀剩下的段落,標記正面與負面描述,並完成學習單。

    目的:

    - 幫助學生學會分析詞彙如何影響新聞敘述。

    - 透過小組合作與個人分析,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批判能力。

    🔹 4. 文章理解:閱讀後活動 (After Reading, 10 min)

    學習單問題:事實與查證

    Imagine you are the reporter who has interviewed Belle, and she has given you this information.假設你是採訪 Belle 的記者,她提供了以下資訊。

    1. In the first column,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or facts that you trust and don’t think you need to check.第一欄寫下你認為可信且不需要查證的資訊。
    2. In the second column,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or facts you think might need to be checked, and also consider who you might go to—other than Belle—to check that the information is accurate.第二攔列出你認為需要查證的資訊,並思考可向誰查證(除了 Belle 本人)。
    3. 討論:

    4. Belle is the only person who has been interviewed for the article. Who else should have been interviewed?

    目的: 訓練學生判斷新聞報導中的事實與意見,並學習如何查證資訊來源。

    🔹 5. 課程總結與反思 (Conclusion, 2 min)

    Quickwrite 反思學習:

    • 學生寫下本課學到的內容與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 討論:媒體識讀的應用
    • Can we always trust what the media tells us?我們可以永遠相信媒體報導的內容嗎?
    • How can we verify the accuracy of news?如何驗證新聞的準確性?

    目的: 幫助學生回顧學習內容,並鼓勵應用所學於現實生活。

    媒體識讀課程的提問策略分析

    📌 1. 提問策略的層次性

    老師的提問從具體問題到抽象問題,幫助學生逐步提升思維深度。

    • 觀察問題: "Is it real or not?"問題聚焦於圖片真實性,讓學生從觀察細節開始,進一步推測圖像是否經過處理。
    • 文本分析問題: "Does the headline change how you view the image?"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和文字,思考媒體如何操控觀眾的情感與理解。
    • 評論問題: "Who else should have been interviewed?"問題層次更高,鼓勵學生從單一視角延伸到多元視角,反思媒體報導的公正性。

    🔑 關鍵點: 這些問題從基礎的觀察分析,到多角度反思,符合學生的認知成長過程,有助於培養更深層次的批判性思維。

    📌 2. 提問類型的多樣性

  • 策略特點:問題類型多樣,涵蓋不同思維層次
    • 事實性問題: "Who is in the photo?"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觀察能力,專注於圖片的具體細節。
    • 理解性問題: "What is she doing?"引導學生描述圖片中的動作和表情,並初步解讀情緒和行為的含義。
    • 分析性問題: "Does the headline change how you view the image?"鼓勵學生將圖片與文字結合,分析媒體如何利用文字來影響觀眾的解讀。
    • 評估性問題: "Who else should have been interviewed?"引導學生思考報導的公平性與完整性,並評估缺失的觀點可能對新聞內容的影響。

    🔑 關鍵點: 問題類型從事實描述到評估推論,覆蓋了低階和高階思維技能,幫助學生全面參與分析和討論。

    📌 3. 問題的開放性

    策略特點:開放式問題促進深度討論 老師使用了大量的開放式問題,沒有唯一正確答案,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並支持自己的結論。

    "What would happen if we only read this article and didn’t fact-check?"問題促使學生想像可能的後果,訓練他們從結果反推原因,進一步反思媒體偏見的影響。

    🔑 關鍵點: 開放式問題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思考空間,培養他們解釋、推理和批判的能力。

    📌 4. 問題的實用性與生活化

    策略特點:問題貼近日常經驗,增強學生共鳴

    • "Can we always trust what the media tells us?"問題直接針對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媒體資訊,讓學生更容易將課堂學習與真實世界連結。
    • "How can we verify the accuracy of news?"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具體的查證方法,讓媒體識讀成為一項實用技能。

    🔑 關鍵點: 問題設計聚焦於現實生活場景,幫助學生學會應用學到的知識,提升媒體使用素養。

    課後心得:媒體識讀可以這麼簡單!

    • 1.媒體識讀教學並不需要艱澀的理論,透過合適的素材與提問設計,學生能夠輕鬆理解。
    • 2.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圖片→文本→討論)非常有效!
    • 3.關鍵的問題設計(如:"Does the headline change how you view the image?")簡單卻充滿啟發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與答案。
    • 4.運用學生熟悉的素材,例如 TikTok 或 Instagram 照片,讓他們學習辨別網路資訊的真實性。
    • 5.多設計開放式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 6.逐步引導學生,從觀察圖片細節到分析文字內容,慢慢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

    這次學習經驗讓我更有信心,未來能夠在課堂中實踐媒體識讀教學,幫助學生成為更具批判思維的媒體使用者!感謝【全國雙語教學急診室】的Sally老師讓我們有這一次的學習機會!

    相關澳洲參訪心得:台灣數位教育的挑戰與澳洲模式的啟發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用ChatGPT + NotebookLM 高效批改高中英文作文!(附下載指令)

ChatGPT & NotebookLM: Efficient English Essay Grading

用ChatGPT + NotebookLM 高效批改高中英文作文!(附下載指令)

在英文老師的教學生涯中,批改學生作文往往是一項繁重的任務。不僅要糾正拼寫與文法錯誤,還要關注學生的邏輯表達、用詞準確性,以及是否符合正式寫作的標準。這不僅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也容易因標準不一致影響學生的學習進步。

今天,Caroline要和大家分享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利用 ChatGPT + NotebookLM 來系統化批改國高中英文作文 !這不僅能提高批改效率,還能幫助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錯誤與改進方向。文末附上 ChatGPT 指令模板 ,讓老師們可以直接下載並使用!

🔍 ChatGPT + NotebookLM 如何協助批改英文作文?

這次的流程主要分為 三個步驟

1️⃣ 使用 NotebookLM 轉譯手寫英文作文

許多學生的作文是手寫的,這對 AI 來說是個挑戰。但透過 NotebookLM ,我們可以將學生的手寫內容轉換為可讀的數位文本,並方便 ChatGPT 進行分析與批改。

📌 操作方式:

  • 上傳學生的手寫英文作文到 NotebookLM
  • 讓 NotebookLM 辨識並轉譯內容
  • 將轉譯後的英文文本複製,準備送入 ChatGPT

2️⃣ 在 ChatGPT 中使用專業批改指令

透過專門設計的 ChatGPT 指令,我們可以讓 AI 仿照專業英文老師的方式來批改學生作文。這份指令考慮到了 拼寫、文法、邏輯結構、用詞選擇、正式寫作規範 等多個方面,並能根據具體標準給出具體建議。

📌 ChatGPT 主要執行的批改內容包括:

  • 標記拼寫與文法錯誤 ,並提供修正
  • 指出不當用詞與中式英語 ,給出更正式的學術表達
  • 強調邏輯與結構問題 ,如主題句缺失、論點不明確等
  • 評分與回饋 ,根據標準給出詳細分數與改進建議

3️⃣ 生成詳細評語,提升學生學術寫作能力

除了指出錯誤並給出分數,ChatGPT 也能幫助老師撰寫 具體且鼓勵性的評語 ,讓學生不只是看到錯誤,還能明確如何改進。例如:

✅ 優點

  • 您的論點分析深入,結構清晰,讓人容易理解 👍
  • 您使用了一些學術字彙,使文章更具正式感 📚
  • 您的例證能夠支持論點,增加說服力 💡

💡 改進建議

  • 若補充更多過渡詞,文章會更流暢 📝
  • 某些句子結構較單一,可嘗試不同句型以提升表達力 🔄

📌 ChatGPT 批改英文作文專用指令(附下載)

這裡提供一份完整的 ChatGPT 指令模板 ,老師們可以直接複製使用,讓 AI 按照 標準化規則 來批改學生作文。

📥 下載指令模板

🎯 為何這種方法值得推薦?

  • 🔹 大幅減少老師的批改負擔 ,更專注於教學指導
  • 🔹 提供客觀、一致的標準 ,幫助學生針對性提升寫作
  • 🔹 AI 分析細緻,錯誤標註清晰 ,讓學生能一目了然
  • 🔹 強化學術寫作技巧 ,培養學生的正式表達能力

老師們可以透過這種方式 輕鬆提升作文批改效率 3 倍以上 ,並讓學生清楚知道自己的強項與改進方向!

📣 您覺得這種 AI 批改方式對您的教學有幫助嗎?歡迎在留言區分享您的想法!🎉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澳洲學校 House 制度:跨文化教育體驗

澳洲學校 House 制度:跨文化教育體驗

澳洲學校 House 制度:跨文化教育體驗

身為一名教師,每次出國旅行時,我都喜歡觀察當地的教育文化,看看有什麼值得借鏡或是能帶回台灣分享的經驗。這次的澳洲之旅,透過【全國雙語教學急診室】Sally老師的解說,讓我對當地學校的 House制度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制度不僅塑造了澳洲學校的文化氛圍,也在無形之中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人際關係,甚至價值觀。

當我們提到「House」,第一時間可能會想到「房子」,但在澳洲的教育體系中,House指的其實是一種 團隊歸屬制度 ,類似於台灣學校的班級制度,但運作方式卻大不相同。這次的旅程,讓我有機會親眼見證這個制度如何影響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對教育的多樣性有了新的思考。

什麼是House制度?

House制度的概念最早來自英國的寄宿學校,當時的學生會被分配到不同的「宿舍」(House),以方便管理與建立學生之間的歸屬感。這個傳統後來被澳洲沿用,並進一步發展成學校內的團隊制度。

在澳洲,幾乎每所中小學都會設有House制度,所有學生在入學時都會被分配到一個House,而這個House的名稱通常來自歷史人物、學校創辦人,或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名稱,如動物、顏色等。例如,一所學校可能會有紅隊(Red House)、藍隊(Blue House)、綠隊(Green House)等,每個House都有獨特的顏色、標誌,甚至是專屬的口號。

House制度不僅僅是象徵性的存在,它實際參與了學校的日常活動,學生會以House為單位參加各類競賽,包括運動會、音樂比賽、辯論賽、戲劇表演等,並累積積分,最終贏得年度「最佳House」的榮譽。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競爭中培養團隊精神,也增強了對學校的認同感。

House制度如何影響學生?

在澳洲的學校裡,House制度遠不只是分組比賽那麼簡單,它影響著學生的人際關係、競爭心態,甚至是價值觀的養成。

建立團隊精神與歸屬感

House制度的最大特色就是 跨年級的團隊合作 。不像台灣的班級制度主要以年級為界線,House制度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同屬一個House,這意味著學長姐和學弟妹會更緊密地互動,彼此支持與學習。例如,高年級的學生會在House活動中擔任隊長,帶領學弟妹參與比賽,這讓他們在學校裡有了一種「家」的感覺,也能自然地建立起輔導與學習的關係。

促進健康的競爭意識

澳洲的學校強調 正向競爭 ,House制度的設計鼓勵學生透過比賽來爭取榮譽,卻又不會讓競爭變得過度激烈。例如,在學校的運動會上,學生不只是為了個人成績而努力,而是為了整個House爭取積分,這讓競爭更具團隊精神,也降低了個人壓力。同時,學生會在競爭中學習如何尊重對手、接受勝敗,這種運動家精神也是House制度希望培養的核心價值之一。

發展領導力與責任感

每個House通常會選出一名或多名 House Captain(House 隊長) ,這些學生負責組織活動、帶領隊伍參賽,甚至協調成員之間的合作。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絕佳的領導力訓練機會,他們需要學習如何規劃活動、鼓勵隊友、處理衝突,甚至在校內發揮影響力。相較於台灣的班級幹部制度,House制度的領導角色涵蓋的範圍更廣,因為他們需要管理的是來自不同年級的學生,這讓領導經驗更加實戰化。

強化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

House制度讓學生不只是「就讀這所學校」,而是深刻地「屬於這所學校」。每當有House活動時,學生會穿上代表House的衣服,高呼口號,為自己的隊伍奮戰,這種儀式感讓他們對學校產生更強的情感連結,也更願意積極參與學校生活。這與台灣傳統的班級制有所不同,在台灣,學生的團體認同感多半來自同班同學,而House制度則將這種認同感擴展到整個學校層面。

台灣可以借鑑House制度嗎?

這次的澳洲旅行讓我不禁思考, 台灣的學校是否也能從House制度中獲得一些啟發?

目前台灣的學校主要是以班級為單位運作,班級之間的競爭雖然能促進學生努力向上,但往往缺乏跨年級的交流機會。如果能在台灣的學校引入類似的機制,例如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團隊,並透過長期的比賽與活動累積團隊積分,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也能培養領導力與競爭精神。

此外,House制度的 跨年級互動 模式,也能讓學長姐與學弟妹有更多機會互動,形成良好的學習文化。這或許能幫助台灣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不同年齡層的人相處,提前培養職場上必備的社交與合作能力。

旅遊不只是觀光,更是文化交流

這次的澳洲之行,深刻體會到,教育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更多時候是來自環境與文化的影響。House制度不只是一種學校管理方式,它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傳遞,讓學生學習如何團隊合作、尊重競爭、發揮領導力,甚至建立起對學校的認同感。

每個國家的教育方式都有其獨特之處,而透過旅行與觀察,我們能夠從不同的文化中獲得靈感,並思考如何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帶回台灣,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多元與豐富。或許,未來的台灣校園,也能有屬於自己的House制度,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再次感謝Sally老師帶我們到澳洲深度訪問,親自了解澳洲的校園文化 🚀

相關閱讀:台灣數位教育的挑戰與澳洲模式的啟發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國際教育觀察:學生出勤制度之實踐與反思

國際教育觀察:學生出勤制度之實踐與反思

國際教育觀察:學生出勤制度之實踐與反思

2025年二月,有幸參與了由【全國雙語教學急診室】的 Sally 老師所組織的自費澳洲教育參訪,深入了解當地小學的運作 。因為有跟Warrigal Road State School的校長親自請教過他們對於學生的出缺勤管理政策,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 。

澳洲小學的出勤政策

在澳洲,家長對孩子的出勤負有法律責任。他們必須確保孩子每天按時上學,並在孩子缺席後的兩天內提供合理的請假理由 。未經批准的旅行(如家庭旅遊)通常不被視為合理的缺席理由 。此外,若學生連續缺席超過10天,家長需提供相關證明(如機票)並獲得校長批准 。

學校方面,若學生在上午10點後仍未到校且未請假,學校會立即發送簡訊通知家長 。對於遲到的學生,需到辦公室領取「遲到單」後才能進入教室;若需早退,家長必須親自到校簽名,確保學生安全 。

台灣現況與反思

在台灣,許多家長為了利用旅遊淡季的優惠,經常在學期間安排家庭旅遊,僅以告知班導師的方式為孩子請假 。然而,學校對此缺乏明確的規範,教育局也未制定相關規定,導致學生因頻繁請假而學習進度落後 。補課的責任往往落在班導師及科任老師身上,增加了教師的負擔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現象可能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讓他們對學校學習的重要性產生輕視 。

國際經驗分享

在其他國家,對學生出勤的管理也相當嚴格。例如,在美國,學生每學期通常只有一至兩次無故缺席的機會,超過次數可能面臨學術警告甚至被開除的風險 。在日本,對留學生的出勤率要求甚至超過對成績的要求,強調出勤的重要性 。

對教育當局的建議

為了改善上述情況,建議教育局或是教育部可以考慮以下措施:

  1. 強化家長責任:明確規定家長需在孩子缺席後的特定時間內提交請假說明,未遵守者應承擔相應責任 。
  2. 建立階梯式干預機制:根據學生缺席天數,逐步加強對家長和學生的干預措施,確保學生的出勤率 。
  3. 加強家校合作:促進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確保家長了解並履行其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共同維護學生的學習權益 。

透過借鑒國際經驗,台灣可以在學生出勤管理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確保每位學生都能享有公平且高品質的教育 。

這次澳洲參訪讓我深刻體會到嚴謹的出勤管理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 。希望透過分享這些見聞,能為台灣的教育政策提供一些參考,促進我們共同為學生創造更優質的學習環境 。

相關閱讀:台灣數位教育的挑戰與澳洲模式的啟發

2025年2月12日 星期三

台灣數位教育的挑戰與澳洲模式的啟發

台灣數位教育的挑戰與澳洲模式的啟發

參訪澳洲學校的數位學習模式

2025年二月,在【全國雙語教學急診室】Sally老師的規劃與領導下,我們有機會參訪澳洲的中小學,深刻體會到他們在數位學習上的規劃與實踐方式。無論是小學的 SRS(Student Resource Scheme)計畫,還是中學統一採用微軟OneNote系統,都展現出極高的一致性與效率。學生的設備(iPad或筆記型電腦)由家長購買,軟體與學習資源則透過SRS計畫學校統一採購,讓教師和學生能夠專注於教學與學習,而不需花費過多時間在設備管理與軟體適應上。

相比之下,台灣的數位教育雖然資源豐富,但在設備管理、軟體運用、政策穩定性等方面仍面臨許多挑戰。這次參訪讓我深刻思考,如何借鑑澳洲的模式,打造更高效、可持續的數位學習生態?

台灣 vs. 澳洲 數位學習環境比較

比較項目 台灣 澳洲
設備提供方式 學校提供,全校輪流使用 學生 BYOD(自帶設備),家長購買
設備管理 需頻繁登入登出,影響上課效率 個人設備管理,無需頻繁切換帳戶
軟體與學習平台 無統一標準,教師需學習多種工具(英才網、Cool English 等) 小學:SRS 計畫提供統一軟體
中學:全面使用 OneNote
學習資源費用 由政府與學校提供,學校需爭取計畫 由家長支付 SRS 訂閱費,年費約40澳幣,學校統一採購軟體
教學負擔 教師需適應不同的數位工具,增加學習負擔 使用統一系統,減少教師適應成本,提高教學效率
城鄉差距 軟體與設備取得不均,可能影響學習機會 全國統一使用相同的數位學習平台,減少資源落差

台灣數位教育的三大挑戰

1. 設備共享與帳戶管理困難

  • 由於平板是學校提供,學生需要輪流使用,每堂課開始前都需花費時間登入,結束時還需登出,影響學習時間。
  • 設備使用紀錄不夠個人化,學生無法長期保留自己的學習歷程,降低學習效果。

2. 數位學習平台不統一,教師負擔過重

  • 政府提供的數位學習軟體(如英才網、Cool English)屬於短期計畫,使用幾年後可能停運,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新的平台,影響教學專注度。
  • 每間學校、每位老師選用的EdTech工具不同,導致學生適應成本高,難以建立連續的數位學習經驗。

3. 數位資源的政策穩定性不足

  • 軟體計畫通常是3~5年一輪,計畫結束後可能不再更新,導致教師和學生無法長期依賴這些工具。
  • 政府補助的平板與軟體來自不同計畫,整體缺乏一致性與長遠規劃,導致教學與學習體驗不連貫。

借鏡澳洲模式,提出台灣數位教育發展建議

1. 建立「學校版BYOD計畫」,減少設備管理問題

建議方式

  • 讓家長有選擇權,可選擇購買設備,或由學校提供租賃服務,減少學校的設備管理負擔。
  • 弱勢學生由政府補助設備,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公平獲得學習機會。

預期效益

  • ✅ 讓學生擁有個人化設備,減少登入登出造成的時間浪費
  • ✅ 降低學校IT設備管理壓力,讓教師專注於教學
  • ✅ 政府補助經費可更有效運用於真正需要的學生

2. 建立「統一的數位學習訂閱方案」,確保長期學習資源

建議方式

  • 參考澳洲SRS計畫,政府與EdTech公司合作,推出全國性數位學習訂閱制,讓所有學生與教師都能長期使用相同的學習資源。
  • 將訂閱制改為長期政策,確保穩定性,避免幾年後就因為缺乏維護而消失的問題。
  • 透過學校集體採購模式降低成本,讓家長只需負擔少量費用,即可使用優質軟體。

預期效益

  • ✅ 避免短期計畫結束後學生無法使用軟體的問題
  • ✅ 確保數位學習資源穩定,提高學習延續性
  • ✅ 減少教師學習不同數位工具的負擔,提高教學一致性

3. 推動「台灣教育雲端帳戶(SSO, Single Sign-On)」,解決設備共享登入登出問題

建議方式

  • 建立統一的「台灣教育雲端帳戶」,讓所有學生與教師使用單一登入系統(SSO),一個帳號即可存取所有學習資源。
  • 可透過學生證或NFC技術快速登入,減少輸入帳號密碼的時間。
  • 學習紀錄自動同步,無論在哪台設備上登入,都能立即載入個人學習進度

預期效益

  • ✅ 解決登入登出時間浪費問題,提高課堂效率
  • ✅ 減少教師IT管理負擔,讓科技真正成為教學助力
  • ✅ 學生可隨時存取學習紀錄,提升學習連貫性

結論

這次參訪澳洲學校後,最大的收穫是發現統一化的數位學習生態,能有效提升教師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成效 。相較之下,台灣的科技教育雖然擁有許多優勢資源,但缺乏整體規劃,導致設備共享影響教學效率、軟體使用無法長期穩定、教師需適應過多工具

如果台灣能借鑑澳洲模式,推動:

  1. 學校版BYOD計畫,讓學生擁有個人設備,減少學校管理負擔
  2. 全國統一數位學習訂閱制,確保長期穩定的學習資源
  3. 台灣教育雲端帳戶(SSO),解決登入登出問題,提高學習效率

那麼,我們不僅能減少城鄉數位落差,也能讓教師更專注於教學,真正發揮科技輔助學習的最大價值!

歡迎收聽EP207英文小玩子,有更多詳細說明

相關閱讀: 從澳洲帶回的媒體識讀教案,感受提問策略帶來的力量

2025年2月2日 星期日

8 個深度 AI 指令,幫助教師充分發揮 ChatGPT 的潛力

8 個深度 AI 指令,幫助教師充分發揮 ChatGPT 的潛力

8 個深度 AI 指令,幫助教師充分發揮 ChatGPT 的潛力

作為老師,我們總是希望能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在學生身上,而不是被繁瑣的工作壓得喘不過氣。現在有了 AI 工具像 ChatGPT,它不只能節省我們的時間,還能幫助我們開啟更多創意的可能性。關鍵在於——怎麼跟它「說話」。也就是說,我們給的「指令」得夠精準,AI 才能更聰明地協助我們。

以下分享 8 個超實用 AI 指令,特別適合用在研究、跨領域課程設計,以及解決日常教學挑戰。學會了這些,您會發現 AI 不只是一個工具,還是能跟您對話的專業助手。

1. 循序漸進解決問題

“Take a deep breath and work on this problem step-by-step.”

這個指令看起來簡單,但非常實用。無論是要分析研究數據、拆解研究問題,還是設計專題,這都可以幫助 AI 把事情分成小步驟,避免資訊過載。

適用場景:

  • 分析某一研究課題的相關資料。
  • 設計跨週期的專題活動,比如環境永續或科技應用。

實例:

詢問 AI:「請逐步規劃一個有關氣候變遷的跨領域專題研究,涵蓋生物、地理與經濟學的視角。」

2. 深入反思與檢視

“You are an assistant that engages in extremely thorough, self-questioning reasoning. Your approach mirrors human stream-of-consciousness thinking, characterized by continuous exploration, self-doubt, and iterative analysis.”

這個指令適合在需要深入思考時使用,尤其是進行專題研究或論文寫作時,可以讓 AI 主動反思自己的回答,進一步挖掘不同可能性。

適用場景:

  • 尋找某一議題的新切入點,比如 STEM 教育如何融入偏鄉學校。
  • 討論研究方法的利弊,並提出改進建議。

實例:

詢問 AI:「在設計一個能融合科學探究與文化學習的課程時,有哪些潛在問題與可能解決方法?」

3. 清楚分析並提供具體解決方案

“Analyze the given information, break the problem into manageable steps, apply suitable methods, and provide a clear, concise solution.”

這個指令能幫助 AI 條理分明地分析問題,非常適合做數據分析或需要有邏輯結構的回答,比如設計研究問卷或進行專題規劃。

適用場景:

  • 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數據,提出具體的干預方案。
  • 拆解一個跨領域專題的實施步驟。

實例:

詢問 AI:「根據這些學生成績數據,分析哪些科目需要加強,並建議有效的輔導策略。」

4. 啟發 AI 的無限知識庫

“Imagine you have access to an unfathomably large database. Use this knowledge to provide a novel solution to this issue.”

這句話是在讓 AI 全力發揮創意,尤其在需要突破現有框架、尋找新點子的時候,非常有用。

適用場景:

  • 發想跨學科的創新教案。
  • 設計非傳統評估方式,比如運用遊戲化學習工具。

實例:

詢問 AI:「如何設計一個以地球永續為主題的學習專案,結合科學、藝術與社會實踐?」

5. 從多學科視角進行分析

“List all the academic fields and disciplines related to this query, explain their relevanc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from each perspective.”

當您需要跨領域的完整視角時,這個指令非常好用。它能幫助 AI 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提供全面的解釋或建議。

適用場景:

  • 設計跨學科專題課程,例如結合數學、物理和設計的科技專案。
  • 探討某個教育議題,比如 AI 如何影響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學習。

實例:

詢問 AI:「AI 在教育中的應用如何影響語言學習?請從語言學、心理學與科技發展的角度回答。」

6. 請 AI 重讀問題,提升準確性

“Re-read the question and provide your response again.”

有時候 AI 可能第一次的回答不夠精準。這個簡單的指令能讓它回過頭重新審視,提供更準確的答案。

適用場景:

  • 當 AI 的初步回答偏離問題時,使用這個指令進行調整。
  • 需要更精確的數據分析時。

實例:

詢問 AI:「請重新審視我之前的問題,確認回答是否完整且準確。」

7. 激發 AI 深度與創新

“Please utilize the maximum computational power and token limit allowed for a single response. Strive for unparalleled depth in analysis rather than superficial breadth; aim for insights into the essence of the topic rather than listing surface-level phenomena; prioritize innovative thinking over conventional repetition. Push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conventional thought, leveraging all your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to demonstrate the true extent of your cognitive capabilities.”

當您需要 AI 發揮極致能力,比如產出一份具創新性的課程設計或深入分析時,這個指令是首選。

適用場景:

  • 設計完整的跨學期專案學習計劃。
  • 進行某個教育議題的深度研究,比如科技對課堂互動的影響。

實例:

詢問 AI:「設計一個長達八週的學期專案,主題是未來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涵蓋科學、倫理與社會層面。」

8. 清楚格式化指令,提升準確度

When formatting your prompt, start with ‘###Instruction###’, followed by either ‘###Example###’ or ‘###Question###’ if relevant. Subsequently, present your content. Use one or more line breaks to separate instructions, examples, questions, context, and input data.”

清晰的指令格式能幫助 AI 更好地理解並執行您的要求,特別是當任務比較複雜時。

適用場景:

  • 編寫複雜的教案或專題計畫時。
  • 提供具體的背景與需求,讓 AI 給出更貼合的回答。

實例:

「###設計一個以氣候變遷為主題的跨學科課程###。
###課程應包含數學、地理與科學的內容,每週有一項主要活動###。
###如何安排課程內容與評估方式?###」

這些指令能為教師帶來什麼改變?

透過這些 AI 指令,您可以:

  1. 設計專題計畫: 快速生成有創意的專題學習框架。
  2. 進行教育研究: 尋找跨領域的新思路與洞察。
  3. 創新課程設計: 打造結合不同學科的創新課程。
  4. 解決教學問題: 更高效地應對日常教學挑戰。

讓 AI 成為您的最佳助手

試試看這些指令吧!從小範圍的實驗開始,發現它能為您的教學或研究帶來哪些啟發。別忘了記下您用過的好指令,慢慢建立一個專屬於您的 AI 教學工具箱!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1月27日 星期一

用 LTX Studio 五步驟輕鬆打造專屬動畫影片

用 LTX Studio 五步驟輕鬆打造專屬動畫影片

用 LTX Studio 五步驟輕鬆打造專屬動畫影片!

🎥 想要親手製作一部專屬的動畫影片嗎?有了 LTX Studio,這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不管是教學影片、創意故事,還是專業展示,LTX Studio 都能助您輕鬆完成。不僅操作直觀,還能確保角色與場景的風格和諧統一,並且支援自由編輯,滿足您的所有創作需求。

五步驟,打造您的專屬動畫影片

  1. 1️⃣上傳您的劇本:將準備好的劇本上傳至 LTX Studio,記得包含 場景描述和 旁白內容。系統將根據這些內容,智慧生成專業的分鏡設計。每個畫面都如同專業動畫師精心製作,您的故事即刻躍然眼前。
  2. 2️⃣挑選影片風格並設計角色:在七種影片風格中選擇最符合您需求的,例如充滿科技感的 3D 動畫或溫馨童趣的卡通風格。接著,根據自己的想法調整角色外觀,從髮型到服裝,全都能隨心定制,讓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螢幕上。
  3. 3️⃣生成分鏡腳本並細心檢查:系統會自動生成每個場景的分鏡腳本,您可逐幀檢視每個畫面是否符合預期。這就像預覽一場即將上映的電影,讓您能輕鬆發現並修正任何不符合設想的細節。
  4. 4️⃣編輯場景與動畫效果:對畫面有更多的想法嗎?沒問題!您可以自由調整場景中的每個細節,為角色添加個性化的動畫效果,或修改背景,使影片更加生動且吸引人。
  5. 5️⃣預覽成品並下載:完成編輯後,使用預覽功能檢查整體影片效果,確保每個細節都達到您的期望。接著,下載高解析度成品,讓您的創意影片正式誕生!

LTX與Sora 和 Mootion Storyteller 的比較

Sora 的強項:動態和視覺衝擊力

  • 📌 定位:專注於動態效果和吸睛的視覺內容,是打造短片或廣告的絕佳選擇。
  • 迅速生成:快速製作炫目的視覺效果,對於非專業人士也非常友好。
  • 🎯 適合用途:動態廣告和社交媒體短視頻。

Mootion Storyteller:講故事的好幫手

  • 📌 定位:專注於敘事結構的影片製作。
  • 📷 多媒體整合:支援圖片、音效與文字旁白,適合教育、品牌故事或說明性內容。
  • 🎯 優勢:結構化情節設計,幫助創作者打造邏輯清晰的故事影片。

LTX Studio 的三大優勢

  • 風格一致,專業感十足:LTX Studio 能確保角色、場景與背景的風格高度一致,打造出視覺效果專業且和諧的動畫影片。這樣的整體感受,無疑會為您的作品增添不少魅力。
  • 靈活編輯,創意滿分:無論是角色的外觀細節還是動畫的動態效果,您都可以根據需求自由調整,完全不需要具備專業動畫技能,也能輕鬆創作專屬影片。
  • 高效製作,節省時間:過去需要數天甚至數週才能完成的動畫影片,現在只需幾分鐘即可完成大部分工作,讓您將更多時間投入到創意策劃或其他重要細節。

實測心得

讓人愛不釋手的優點:

  • 操作介面直觀,易於上手:直觀的操作介面,讓第一次使用者也能快速上手。
  • 風格統一,影片專業且具質感:場景與角色風格完全搭配,成品看起來專業又有質感。。
  • 提供彈性調整空間,創作更自由:細節可隨時調整,讓影片更貼近您的想法。。

需要注意的小細節:

  • 生成點數有限:每次生成影片都會消耗點數,建議先規劃好內容,避免浪費。
  • 細緻編輯需要時間熟悉功能:功能強大,但細緻編輯需要多次嘗試來熟悉操作。

觀看 Caroline 的LTX如何操作的影片示範

LTX影片一鍵生成版: [《A Day Around the World》]

LTX圖片利用Canva後製完成版:【Explore Holidays Around the World】孩子的全球文化之旅,用英語發現世界!

LTX圖片利用Vidnoz網站後製完成版:【Clothing Around the World】世界衣櫥大開箱!

不論您是想快速製作草稿,還是精心打造一部完整作品,LTX Studio 都能滿足您的需求。像 Caroline 一樣,透過一鍵生成快速完成草稿,再用其他工具後製加工,您也能輕鬆創造出令人驚艷的作品!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Holidays Around the World世界節日大探索教案分享

世界節日大探索教案分享

影片版:【Explore Holidays Around the World】孩子的全球文化之旅,用英語發現世界!

世界節日大探索教案分享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堂Caroline很喜歡的課程設計——「世界節日大探索」!這堂課將文化學習、團隊合作與科技工具結合,學生不僅能深入了解各國節日的特色,還能激發創意與好奇心。


為什麼選這個主題?

節日是文化的縮影!透過探討節日,我們可以了解各地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還能幫助學生培養文化敏感度同理心

這堂課更結合了以下幾個學習亮點:

  • 提升學習興趣:色彩繽紛的節慶活動本身就讓人著迷,學生自然投入其中。
  • 培養合作與表達能力:透過團隊研究和簡報報告,學生能練習如何分享與表達知識。
  • 整合科技教學:使用工具如 HiTeachFelo.ai,提升研究與協作效率。

課程設計:從探索到創造

這堂課的架構採用國際知名的 5E 教學法,即:Engage(引起動機)、Explore(探索)、Explain(解釋)、Elaborate(延伸應用)、Evaluate(評估)

第一步:Engage(引起動機,10 分鐘)

目標:喚起學生的興趣並連結先備知識。

  1. 問學生:「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引導回答問題如: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What activities do you see?
  2. 總結:把學生的答案記錄在黑板或 HiTeach 平台,讓全班一起討論,最後總結:「Every country has its own special holidays. Today, we are going to explore some unique holidays from around the world!」

第二步:Explore(探索,15 分鐘)

目標:透過研究,學生能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節日。

  1. 分組活動:將全班分成 8 組,每組隨機抽取一個老師事先準備好的節日小組討論單(下載檔案請按此)(例如 Holi, Diwali, Thanksgiving, Songkran, Oktoberfest, Carnival, Mardi Gras, Bastille Day 等)。
  2. 使用 AI 網站 Felo.ai 進行搜尋研究:學生根據六何法回答以下關鍵問題,並記錄在學習單上:
    •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holiday?
    • What food is eaten?
    • When and where is it celebrated?
    • What activities are done?
    • Any fun facts?
小提醒:如果部分學生在科技工具上不熟悉,可以事先簡單教學或提供書面資料,讓他們有更多研究資源。

第三步:Explain(解釋,20 分鐘)

目標:學生透過分享,將學到的知識結構化並深化理解。

  1. 小組報告:各組將研究結果整理後,登入 HiTeach 平台,協作製作一個心智圖,分類為「Food, Activities, Fun Facts, Where, When」等標籤。
  2. 報告分享:每組簡報 2-3 分鐘,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同時與其他小組進行互動討論,找出節日的相似點與差異點。
    • 例如:「Both Diwali and Christmas use light as a symbol. Why do you think light is important in celebrations?
老師角色: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節日的特點,並指出文化間的共通性與差異性。

第四步:Elaborate(延伸應用,20 分鐘)

目標:評估他人的表現,並透過反思深化理解。

  1. 同儕評量活動:學生使用舉手投票方式,為其他組的小組報告打分數,評量標準包括:
    • Clarity and content of information(資訊的內容與清晰程度)
    • Volume(音量與表達)
    • Teamwork(團隊合作表現)
  2. 反思創意活動:學生登入 HiTeach,回答以下反思問題:
    •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is class?
    • Which holiday was your favorite and why?
    • If you could create a holiday, what would it celebrate and how would people celebrate it?
小提醒:這一步驟常能激發學生的無限創意!像是「護眼日」、「棒球日」等創意點子常會讓全班驚喜連連。

第五步:Evaluate(評估,15 分鐘)

目標:透過 AI 和老師的評量,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表現與學習成效。

  1. AI GPT 評分與回饋:AI GPT 根據學生的反思內容,給出即時的分數與建議,像是:「Your holiday idea is creative! Maybe you could add a specific activity to make it more engaging.
  2. 老師總結與回饋:分享一些出色的反思答案,並為學生的努力鼓掌。

課堂亮點

  1. 文化欣賞與尊重 透過節日探索,學生能了解文化的多樣性,學會用開放心態欣賞世界的不同。
  2. 科技與學習結合
    工具如 HiTeach、Felo.ai 和 ClassDojo,讓學生能高效研究與分享,還能即時獲得回饋,提升學習動力。
  3. 創意與參與感 從研究、報告到創造節日,學生全程主動參與,每一環都讓他們感覺自己在掌控學習。
這堂課結合了學術、創意和趣味,讓孩子們在學習中開心探索世界!如果你也想試試,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經驗或改進建議。期待看到更多老師的創意課堂!🎉

相關閱讀: One-Word New Year’s Resolutions 教案:
以5E教學法啟發學生設定簡單且具體的新年目標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

用 NotebookLM 打造趣味英語課程!教師必學的 AI 教學神器

用 NotebookLM 打造趣味英語課程!教師必學的 AI 教學神器

用 NotebookLM 打造趣味英語課程!教師必學的 AI 教學神器

您會覺得每次設計課程都像是在闖關嗎?怎麼把文法教得簡單又有趣?怎麼讓孩子們記住那些單字還不覺得無聊?準備活動耗時,找靈感費心,最後還常常不知道效果到底好不好。別擔心!現在有了 NotebookLM,這個 AI 助教可以幫您輕鬆搞定教案準備。設計課程、編故事,甚至創造互動遊戲,NotebookLM 通通可以做到!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要先上傳相關資料,像是故事書或教材,才能讓它發揮最大威力。

接下來,就讓我一步步教您如何用 NotebookLM 為孩子打造輕鬆有趣的英語課吧!

1. 先準備資料,明確指令

🎭 資料是 NotebookLM 的起點,清楚的指令是關鍵!

NotebookLM 必須有足夠的素材才能運作,記得先上傳相關的資料,例如:

  • 繪本、故事書或教材
  • 單字列表或句型範例
  • 課程提綱或教學重點

🔹 操作範例:

「Act as a cheerful kindergarten teacher. Create a lesson plan based on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for 5-year-old EFL students, including a summary, key vocabulary, and a fun craft activity.」
請模擬一位快樂的幼兒園老師,基於《好餓的毛毛蟲》設計一堂適合5歲 EFL 學生的課程,包括摘要、核心單字和一個有趣的手工活動。

2. 讓指令簡單又清晰

🎯 指令越清楚,AI 越懂您的需求!

Don't:

「總結這篇故事。」

DO:

「Summarize this story in simple sentences for 6-year-old EFL students. Include 3 vocabulary words and their simple definitions in English.」
用簡單句子總結這篇故事,適合6歲的 EFL 學生,並包含3個單字及其英文定義。

3. 加入趣味,讓孩子愛上英語

🔸 用創意指令:

試著挑戰 NotebookLM,讓它設計出孩子感興趣的內容。

「Turn this vocabulary list into a rhyming song for kids.」
把這份單字表改編成一首押韻的兒歌。
「Create a puppet play using these phrases: ‘Hello!’, ‘How are you?’, and ‘I like apples.’」
用這些句子設計一個木偶劇:‘你好!’、‘您今天好嗎?’、‘我喜歡蘋果。’

🔸 搭配其他工具使用:

  • 🎵 Kahoot:設計有趣的單字遊戲
  • 🎙️ Descript:為故事錄製旁白
  • 🎥 Canva for Education:製作可愛的教學海報或單字卡
  • 🎞️ Sora 或 Suno:製作動畫故事,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4. 根據學生需求調整內容

NotebookLM 是起點,不是終點:

AI 的輸出內容可以作為初稿,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或教學目標進一步修改會更好!

確保內容簡單易懂,適合孩子的年齡和語言能力。

持續學習:

NotebookLM 的功能會不斷升級,多參加相關的研討會或加入教師社群,學習如何更靈活地使用它,讓教學更加輕鬆有效!

相關閱讀:更多NotebookLM運用的教學案例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