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如何運用 ChatGPT 打造您的專屬英語家教: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如何運用 ChatGPT 打造您的專屬英語家教: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如何運用 ChatGPT 打造您的專屬英語家教

新手也能輕鬆上手的完整指南

您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

想學好英文,卻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時間?補習班時間固定,家教費用高昂,線上課程又缺乏互動?如果您正在為英語學習而煩惱,別擔心!現在有一個24小時待命、費用親民,還能量身打造學習內容的「英語家教」正在等您——它就是 ChatGPT。

想像一下:無論是凌晨突然想練口說,還是通勤路上想複習文法,隨時打開手機就能開始學習,這樣的彈性是不是正是您所需要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將 ChatGPT 打造成您的專屬英語學習夥伴!

為什麼 ChatGPT 是您的理想英語家教?

🕒 隨時在線的學習夥伴

不用配合老師時間,不用擔心遲到早退,無論是清晨、深夜還是週末,ChatGPT 都能陪您練習。對於忙碌的上班族或學生來說,這種彈性是傳統教學無法提供的。

💰 經濟實惠的學習方案

免費版本就能滿足基本需求,即使是付費版本,成本也遠低於傳統家教。您可以先從免費版開始體驗,確認適合後再考慮升級。

🎯 全方位的學習支援

ChatGPT 不只是聊天工具,它能協助您練習口說對話、批改寫作、解釋文法、擴充詞彙,甚至制定個人化的學習計畫。這相當於同時擁有了會話老師、寫作指導員和學習顧問。

三步驟設定您的專屬英語家教

1

建立您的學習檔案

開始對話前,先讓 ChatGPT 了解您的背景和需求。這就像第一次見面的自我介紹,能幫助它提供更適合的教學方式。

我是英文初學者,目前程度大概是多益300分左右。我希望加強日常對話能力,特別是在餐廳、商店這些場景。請您當我的英語家教,每次對話後幫我糾正錯誤,並用中文解釋我不懂的地方。
2

選擇您的教學模式

根據學習目標,您可以請 ChatGPT 扮演不同角色或採用不同教學方法:

  • 情境模擬模式:扮演「餐廳服務生」、「商店店員」、「面試官」等
  • 文法教學模式:詳細解釋文法結構和常見錯誤
  • 詞彙擴充模式:補充相關的實用單字和片語
請扮演一位友善的咖啡廳店員,用簡單的英語與我對話。對話結束後,請幫我糾正錯誤,並提供三個這個情境會用到的實用單字,用中文解釋意思。
3

建立互動與回饋機制

真正的學習發生在互動過程中。您可以使用這些指令來獲得即時回饋:

立即糾正: Please correct my last sentence and explain the mistakes in Chinese. 提供範例: Could you show me a better way to say this and explain why? 延伸練習: Give me two similar situations to practice this conversation.

實戰演練:三個生活化學習範例

🍽️ 範例一:餐廳點餐情境

設定指令:

Let's role-play at a restaurant. I'm the customer, you're the waiter. Please use simple English and help me learn.

對話流程:

您:Hi, I want to order some food.
AI:Good evening! Here's our menu. What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您:I like chicken. Do you have chicken?
AI:Yes, we have grilled chicken and fried chicken. Which one would you prefer?

學習回饋:

Please correct my sentences and teach me more natural expressions for ordering food.
🛍️ 範例二:購物場景練習

設定指令:

Pretend you're a store clerk. I'm a customer looking for clothes. Help me practice shopping conversations.

對話示例:

您:Excuse me, where can I find t-shirts?
AI:T-shirts are on the second floor. What size are you looking for?
您:I need medium size. What color do you have?
AI:We have white, black, blue, and red. Would you like to see them?

延伸學習:

Teach me more vocabulary related to shopping and clothing.
💼 範例三:工作面試準備

設定指令:

Act as a job interviewer. I'm applying for a customer service position. Please ask me common interview questions.

練習流程:

AI:Tell me about yourself and why you want this job.
您:I am good at talking with people. I want to help customers.
AI:That's great!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of when you helped someone?

改進建議:

Please help me improve my answers and suggest more professional expressions.

提升學習效果的實用技巧

建立固定的學習習慣

每天投入10-15分鐘,比一次性長時間學習更有效。可以利用通勤時間或睡前時光,讓學習融入日常生活。

保持積極的提問態度

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害怕問「為什麼」。ChatGPT 可以從語言學、文化背景等多個角度解釋,幫助您深入理解。

📝 建立專屬學習筆記

將 AI 糾正的句子、新學的單字、有用的表達方式記錄下來,定期複習能加深記憶。

🎬 多元化學習方式

結合影片、音檔、新聞文章等資源,讓 ChatGPT 幫您分析內容、出題測驗,創造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進階功能讓學習更上一層樓

✍️ 專業寫作批改

將您的英文作文貼給 ChatGPT,請它用雅思、托福或商業寫作標準來批改,獲得專業級的回饋。

Please review my essay using IELTS writing criteria. Focus on grammar, vocabulary, and coherence.
📅 個人化學習規劃

根據您的目標和可用時間,讓 ChatGPT 制定專屬的學習計畫。

I want to improve my English for business meetings. I have 30 minutes daily. Please create a 4-week study plan for me.
🌍 文化知識補充

除了語言本身,還能學習英語系國家的文化背景,讓您的英語更道地自然。

Explain the cultural context behind this English expression and when it's appropriate to use.

關鍵成功要素

使用 ChatGPT 學習英語的關鍵在於:
明確告訴它您的需求和程度選擇適合的練習模式積極互動並要求回饋持續練習,建立學習習慣

開始您的英語學習新旅程

不要再為找不到合適的英語老師而煩惱,也不要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開口。ChatGPT 不會批判您的錯誤,只會耐心地幫您改進。


現在就打開 ChatGPT,輸入您的第一個學習指令吧!記住,每一次的對話都是進步的機會,每一個糾正都是成長的階梯。您的英語能力提升之路,就從今天開始!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教育觀點】當老師搭電梯、學生掃辦公室,引爆社群爭議:我們還理解教師角色與教育價值嗎?

【教育觀點】當老師搭電梯、學生掃辦公室,引爆社群爭議:我們還理解教師角色與教育價值嗎?

社群媒體上的質疑聲浪:搭電梯與打掃辦公室的爭議從哪來?

最近在社群媒體上,有幾則針對教師日常行為的留言引起了熱議:

  • 「多走樓梯有益健康,電梯應留給需要的人。老師為什麼要搭電梯?腳斷了嗎?」
  • 「學生掃教室可以理解,但為什麼還要幫老師掃教師辦公室?老師自己不會掃嗎?」

這些話語,不只是在意行為本身,更透露出對教師角色與教育公平的質疑:教師是否仍值得信任?是否仍有教育上的正當性與示範力?

為什麼家長與學生會對老師產生不滿與懷疑?

這其實是社會結構變化下的縮影。

過去「老師說了算」的單向權威已被鬆動,今天的家長與學生更希望老師能夠:

  • 以身作則;
  • 行為透明;
  • 站在平等與理解的立場上教育下一代。

然而,當「以身作則」變成了「每件事都得跟學生一樣」,我們可能已經錯過了教育真正的意義:教學生理解差異、學會尊重、並體認每個選擇背後的考量與責任。

教室不是飯店,但也不是階級社會

許多學校讓學生輪值打掃辦公區域,其實不是要學生「服侍老師」,而是將其視為:

  • 公民責任的實踐;
  • 勞動教育的一環;
  • 校園空間的共同維護訓練

老師不是在逃避責任,而是在讓學生參與「公共資源的管理」——這是我們教孩子思考社會的起點。

當老師選擇搭電梯,是權力濫用還是合理選擇?

如果老師搭乘電梯就被認定為「特權」,其實也反映了社會對教師身分的不信任。

但事實是:

  • 老師在一天內往往需在多樓層間奔波;
  • 課程、行政與輔導工作的多重壓力已使體力與時間極限被壓縮;
  • 電梯使用不是特權,而是一種現實選擇。

真正的平等,不是所有人都做一樣的事,而是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角色與需要做出合理的選擇。

教師角色不再只是「權威者」,而是信任的重建者

在資訊開放與價值多元的時代,教師的角色不再是「上對下」,而是「教育信任的實踐者」

我們的職責,已從「教知識」轉為:

  • 教學生怎麼看世界
  • 教他們在資訊混亂中,保持同理與思辨;
  • 教他們即使不理解,也願意先試著尊重。

這不容易,但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結語:別讓質疑遮蔽了教育的初衷

社群上的聲音提醒我們:教育現場需要更多的溝通與理解

不是每個老師都完美,也不是每個制度都無瑕,但在每位老師的背後,有太多看不見的付出與拉扯。

當你看到老師搭電梯,或學生掃辦公室時,請問自己一個問題:

「這裡,是不是有些努力與選擇,是我們沒看見的?」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讓世界走進教室:SDG4小組任務學習的實踐

讓世界走進教室:SDG4小組任務學習的實踐

讓世界走進教室:SDG4小組任務學習的實踐

「老師,我們這組的故事主角是Amina,她每天要走四個小時才能到學校…我們想畫她走路流汗但還是微笑的樣子,可以嗎?」

那一刻,我知道,他們不只是在完成一張學習單,而是在進入另一個孩子的生活,練習理解、同理,並思考該怎麼幫忙。

🌍 第二節課:從影片到文本,讓孩子用眼睛看世界,用小組閱讀理解他人的故事

延續第一節課的問題意識,我們在第二節課展開了更大規模的「世界故事探究」。我自製了13部SDG4短篇動畫影片,

每一部都是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真實故事,為了避免文化偏見,我特別去除了主角們的國家或是來自的地區。主角們因為貧窮、戰爭、性別歧視、路途遙遠、身心障礙或童工問題,而無法正常上學。

這些故事雖然短短二分多鐘,但背後的意義深遠。孩子們從「我不知道有這樣的情況」走向「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辦?」這就是課程設計的核心目的。

🤝 小組任務學習:每個孩子都是故事的橋樑

  1. 1.講解小組合作流程
  2. 2.領取一張小組任務單和抽取故事單(故事單每組四張,一人一張)
  3. 3.小組任務分配說明
  4. 4.每組拿取一台平板,以便觀看影片

為了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我設計了小組合作任務,每組四人,並指定四個角色:

  1. 故事摘要者Story Summarizer:摘要故事重點與細節
  2. 問題閱讀員Question Reader:負責讀出討論單上問題
  3. 發言記錄者Recorder:負責記錄整理大家說的答案
  4. 同理發言員(插畫家):負責補充情緒與感受觀點(畫圖)

這樣的角色分工,不只是提升參與度,更讓孩子們學會傾聽與尊重。在討論中,每個人的話語都值得被聽見,每一張畫、每一句話,都在幫助全組更完整地理解一個孩子的處境。

我們提醒學生:「發揮合作精神、尊重彼此意見,是學習這些故事中最重要的一環。」

說完流程與分工後,每組才可以拿一台平板,領取小組任務單和故事單,全組都拿到故事酖後,才可以掃描學習單上的QR Code後,才開始進行小組活動

給予學生清楚的流程與任務說明,小組活動就可以流暢地進行,老師只需要擔任協助者角色

✍️ 課後評量 × AI 助力:用科技看見學生的思考深度

課程結束後,我利用Google AI Studio上傳學生的手寫學習單,系統協助我辨識文字內容,再依據自訂的評量標準,快速回饋每組的表現:

  • 是否清楚理解故事脈絡?
  • 是否有深入思考角色的處境與情感?
  • 是否提出具體可行的幫助方式?
  • 插畫是否能呈現核心情節?

這樣的AI助力不只是減少教師批改時間,更重要的是,我能更快掌握每個小組的學習狀態與討論深度,也能在第三節課前給予具體的書寫與口說回饋。

🗣️ 第三節課:讓學生成為講述他人故事的橋樑

在接下來的第三節課,我們安排每組上台報告他們負責的故事。學生根據任務單內容,口頭分享:

  1. What's the child's name?
  2. What happened to him/her? Why can't he go to school?
  3. How does he/she feel?
  4. If you were this child, how would you feel?
  5. How are you going to help him/her?
  6. 附上畫作說明場景或情節

透過這樣的流程,全班就能聽懂超過八個不同的SDG4故事,彼此補足、共享視野。我們不是讓孩子閱讀完就結束,而是透過角色分工、討論、發表,真正讓孩子「讀進心裡、說出口來、畫在紙上、想出行動」。

💡 教學反思:讓孩子用語言與行動回應世界的呼喚

教學的價值,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觀點的擴張。在這節課中,我看到:

  • 平時較少發言的孩子在「Illustrator」角色中大放異彩
  • 口說能力不強的學生卻能從圖像與簡單語句表達真誠的情感
  • 學生彼此幫忙,主動引導隊友補充觀點,展現了真正的合作學習

這些畫面讓我再次確信:世界公民教育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每堂課中,孩子彼此交會與理解的真實瞬間。

🔜 接續課程:Water Princess水公主 × 感恩信的結尾設計

接下來,我們將閱讀《The Water Princess》,從Gie Gie的故事出發,進行更深層的文本分析與情感探討(點選教案連結)

第五節課,則是學生動筆寫下感謝信,向讓他們能上學的父母或政府致意,也寫下他們願意努力學習、貢獻社會的承諾。

這將是一段從世界走進孩子心裡,再從心裡寫出世界的歷程。

📌 延伸資源與建議

  • 評量建議可搭配Google AI Studio或平板手寫辨識工具,搭配評分標準,快速獲得內容理解的數據支持

教育的核心,是引導孩子看見世界,也看見自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讓我們一起把世界的故事帶進教室,也讓教室裡的孩子,走進更大的世界。

SDG4 教育實踐 © 2025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用《The Water Princess》讓孩子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

重新看見「上學」這件事 | 教師部落格
教師專用

🌍 重新看見「上學」這件事

用《The Water Princess》讓孩子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

「你覺得上學是一種幸福,還是一種痛苦?」
這堂課,我想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

一、教學動機:當上學變成一種「壓力」時……

身為老師,我常常遇到一個現象:

「老師,我可以請假嗎?」
「我今天不想來學校……」
「為什麼要一直考試、寫功課?」

這些話,我相信每位教師都不陌生。

漸漸地,我發現孩子們越來越把「學習」當成一種壓力,而不是一種機會。他們忘了,對世界上許多孩子來說,「能夠上學」是遙不可及的願望。

這堂課的設計初衷就是:

👉 透過繪本與提問,讓孩子重新認識「教育的價值」。

二、繪本選擇:《The Water Princess》

我選擇的繪本是《The Water Princess》,改編自非洲模特兒 Georgie Badiel 的真實童年故事。故事中,小女孩 Gie Gie 每天都要與媽媽走很遠的路,才能取到一桶泥濘的水,這樣的生活也讓她無法每天上學。

這本書不只是談水資源,更深層的是在探討一個問題:

當基本生存都成問題時,「學習」還是每個孩子的基本權利嗎?

三、教學設計的思路與架構分析

這堂課的設計架構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引導學生從個人經驗出發,逐漸擴展至社會、世界與公民責任:

🧭 教學引導順序如下:
  • ⦿ 自我經驗連結(建立情境)
  • ⦿ 角色情境沉浸(引發同理)
  • ⦿ 具體問題提問(建立理解)
  • ⦿ 視角轉換與代入(練習發聲)
  • ⦿ 價值判斷與社會思辨(批判與想像)

這五層設計,對應學生的思維發展順序,也讓他們能在語言學習與全球素養之間找到交集。

四、教學設計流程與提問順序

這堂課的教學設計邏輯,並不是從故事開始,而是從學生的生活與認知落差開始。透過「逆向思考」,讓他們先思考自己、再去認識他人,最後回到自己。

「你上學前會做什麼?」「如果學校沒有水你會怎麼樣?」這類與學生生活直接相關的問題開場,是為了讓學生從熟悉的日常中找出對比與差異。

🟡 Pre-reading 問題(故事前引導)

  • ▪ Q1.What do you do before school?
  • ▪ Q2.How far is your school from your home?
  • ▪ Q3.Do you bring water to school?
  • ▪ Q4.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r school had no clean water?
  • ▪ Q5.Do you think every child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go to school? Why?

🔶Q1.What do you do before school?(你上學前會做什麼?)

🔍 設計目的:

讓學生從生活習慣中認知「上學」這件事的便利與自動化,並作為後續對比的基礎。

🧒 學生反應例:

Wake up → brush teeth → eat breakfast → go to school

有人還畫了1收書包2看留言3看電視

🎯 教師觀察:

學生對這個問題反應自然,但也正因如此,後續的故事對比才會產生「衝擊力」。

🔶Q4. 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r school had no clean water?(如果你學校沒有乾淨的水,你會怎麼樣?)

🔍 設計目的:

轉換感官視角,讓學生從「身體感受」體會資源缺乏的影響。

🧒 學生真實回答:

「很渴」「很噁心」「不能沖馬桶」

「我會去便利商店買水」

「我會覺得學校很爛」

"Very thirsty and very angry!ˮ

🎯 教師觀察:

從這題開始,學生進入了「不方便的世界」。他們開始感受到: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完全不是。

🔶Q5.Do you think every child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go to school? Why?(你覺得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上學的權利嗎?)

🔍 設計目的:

作為閱讀前提問,讓學生先思考「上學」這件事對不同孩子來說是否公平?是否理所當然?

🧒 學生回應類型分析:

立場 理由 代表句
✅ 肯定派(約65%) 上學是基本人權、未來要工作、學習重要 「每個人都應該有受教權」「上學才有工作」
❌ 否定派(約30%) 有人太窮、生病、家裡不讓上、戰爭 「不是每個人都上得了學」「有些家庭沒錢」
🤔 模糊派(5%) 法律規定可以上,但現實中不公平 「有權利但有困難」

🎯 教師觀察:

學生的認知非常真實,這一題打開了孩子對教育的「反思通道」,是整堂課最關鍵的鋪陳。

🔶閱讀繪本:《The Water Princess》

🟢 During/After Reading 問題(故事理解)

  • ▪ Where does Gie Gie go every morning?
  • ▪ Do you think they will get clean water?
  • ▪ Why is her walk to get water difficult?
  • ▪ What is Gie Gieʼs big dream?

在這一段,我進行了繪本朗讀與引導觀察。學生開始認識 Gie Gie 的生活:

  • • 她每天要走很遠的路去取水
  • • 她喝的是泥水
  • • 她常常無法上學,只能在夢裡當公主

學生的情緒在這裡轉變了,他們不再只是旁觀者,而是開始同理主角的辛苦。

🔶解說Why is her walk to get water difficult?(她去取水的路為什麼這麼辛苦?)

🔍 設計目的:

讓學生從故事情境中找出困難點,學會用語言描述現實。

🧒 學生回應分類:

距離遠:來回走8小時、天未亮就出門

很熱又很渴:太陽大還不能喝水

肩膀酸、水很重:回來時筋疲力盡

水還是髒的:拿回來的水不乾淨還可能生病

🎯 教師觀察:

學生能描述具體困難,也能進一步說出「我不想過這種生活」、「太不公平了」等情緒語句。

After-Reading 問題(延伸與省思)

🔶If you were Gie Gie, what would you want to say to the world?(如果你是琪琪,你想對世界說什麼?)

🔍 設計目的:

角色扮演與視角轉換,讓學生練習為弱勢發聲,進入價值思辨。

🧒 學生金句集:

「請幫我們建水井!」

「我也想像你們一樣可以直接喝水」

「你們打開水龍頭,我卻要走8小時」

「我想問:什麼是乾淨的水味道?」

「我想上學,不想每天都只是在取水」

🎯 教師觀察:

學生展現出超越語言的情感理解與社會批判能力,是這堂課最深刻的部分。

五、課堂結尾與省思

這堂課沒有填空題、沒有單字測驗,也不是一堂「常規的英文課」。

但它卻讓學生:

  • • 用英文說出了他們的感覺與觀點
  • • 用故事理解了世界的不公平
  • • 用角色代入體會了教育的珍貴

對我來說,這樣的課堂不只是教學,而是一種價值的啟動。

有學生課後跟我說:「老師,我現在不會再抱怨上學了,我會珍惜學習的機會。」

這,就是我最想聽到的回饋。

歡迎收聽【英桃小玩子】EP218 Water Princess:開啟孩子世界觀的真實教材,裡面有更多教案細節的介紹

把語言變成連結世界的橋梁

英文課可以是背單字,也可以是對話練習;

但它更可以是一扇窗,讓孩子看見他人,看見世界,看見自己。

《The Water Princess》不是只講水的故事,而是在提醒我們:

有些孩子想學習,卻因為水而失去了機會;而我們呢,擁有這一切,是否懂得珍惜?

前一節課教案: 上學是處罰還是特權?

© 2025 Caroline TEFL Journey教師專業部落格 | 版權所有,禁止複製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從Peppa Pig到AI圖卡:Family單字教學活動設計

從Peppa Pig到AI圖卡:Family單字教學活動設計

🌟 從Peppa Pig到AI圖卡:Family單字教學活動設計

您是不是也覺得 "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這些單字雖然簡單,卻常常讓學生記了又忘、說不出口?

這堂課,Caroline嘗試從孩子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加入圖片推理與小組合作,不但讓學生記得更牢,還能自然開口說!

🎯 教學目標

✔ 認識基本的家庭成員單字(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grandfather, grandmother)
✔ 能用簡單句子介紹人物:This is the ______.
✔ 能根據圖片推理判斷人物身份
✔ 發展小組合作與觀察、推理能力

🧰 教具與資源準備(包含AI生成圖卡)

  • Peppa Pig 家庭圖:可用教材附圖或網路搜尋取得圖片,介紹單字時使用
  • AI 生成的神秘家庭圖卡 x 8

    為了讓學生進行情境推理,我使用 AI 圖片生成功能(如 ChatGPT)製作卡通風格的家庭互動畫面。每張圖中有多位人物,但不標示角色身份,學生需觀察並討論「誰是誰」。

    🔸 圖片特色:16:9橫式構圖,色彩明亮、人物動作自然,適合放大列印或電子白板展示。

  • 單字提示卡 / 便利貼 / 小白板
  • 播放設備(播放 the Family Song 歌曲、Peppa Pig 短片片段)
  • 課本(第43頁)對應內容,讓學生知道學習內容與教材連結

🧩 課堂流程(40分鐘)

⏰ 第一段:單字導入 + 生活化互動(10分鐘)

🧠 教學理念

即使是最基礎的單字,也能透過生活化的對話與活動讓學生真正理解與參與。

📍 教學實踐步驟

  1. 從Peppa Pig引起學生共鳴

    我用 Peppa Pig 的家庭照片作為範例,依序介紹 Peppa 的家人,搭配問答互動:

    • "Who is this?" → "This is Peppa's father!"
    • "Do you know Peppa's brother's name?" → 引導出 George
  2. 引導出 family 這個單字

    我用全班調查的方式問學生:

    •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 "Raise your hand if your family has four people."

    統計後,我將數據畫成簡單的統計圖(bar chart),全班發現大約一半的同學家裡是四人組合。

  3. 教father, mother, brother 發音練習

    特別提醒孩子注意 /θ/ 的發音,因為學生常把 father 念成 "fader"。

    我讓學生練習把舌頭輕輕咬住唇間,再吹氣發出正確的 th 音。

    教到 sisterbrother 時,我請學生舉手回答:

    • "Do you have a sister?"
    • "How many sisters/brothers do you have?"

    並在黑板上做簡單紀錄。結果全班有一半的學生沒有兄弟或沒有姐妹,學生也因此對單字意義更有共鳴。

  4. 與課本結合

    教完單字後,我請學生翻到課本第44頁,讓他們知道今天學習內容是與課堂教材對應的。

⏰ 第二段:單字複習 + 搭配動作(5分鐘)
  • 用手勢加強單字記憶,例如抱手=father、搔頭髮=sister。
  • 簡單的配對遊戲:我說 "mother",學生要快速指對圖或站起來。
⏰ 第三段:小組活動「神秘家庭圖卡」推理任務(10分鐘)

🎯 活動目標

讓學生將單字實際應用在觀察與討論中。

📍 操作方式

  1. 每組發一張「神秘家庭圖卡」,圖中有6~8位人物,無文字。
  2. 指導學生觀察角色外型、互動,猜測每人是誰。
  3. 學生在5分鐘內討論並將「家庭成員英文單字」填入圖卡對應位置(如果要節省成本,也可以用便利貼或寫在小白板上)。
  4. 教師巡迴輔助,協助正音與判斷。

📣 問題引導建議

  •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father?"
  • "Is this the sister or the cousin?"
  • "Can you show me the grandmother?"
⏰ 第四段:成果發表(12分鐘)
  1. 每組抽籤上台發表。
  2. 上台介紹他們的圖卡,例如:
    • "This is the father."
    • "She is the sister." "He is the brother."

學生可以利用She is/ He is…完整句子做描述。 如果學生較害羞,可以請他們輪流指圖,其他人說出英文。鼓勵小組合作與互動

⏰ 第五段:結尾回顧 + 小遊戲(3分鐘)
  • 快問快答遊戲:教師出示圖片角色,學生搶答 "grandmother!"
  • 或放一小段 Peppa Pig 的片段,請學生找出「Who is the mother?」

💬 課後心得

原本我也擔心三年級學生英語太初級,但透過圖像推理與團隊討論,他們表現出超乎期待的參與感和語言輸出力。學生在活動中自然地說出 "This is the father." "I have no brothers.",有些還主動舉手分享家裡成員的故事。

這堂課讓我更相信:語言的學習,不能只靠抄寫和背誦,而是靠情境、互動與真實的表達動機。

© 2025 英語教學資源分享 | 教師:Caroline

歡迎分享教學心得,但請尊重智慧財產權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4月12日 星期六

情緒教育元年?老師的情緒誰來照顧

情緒教育元年?老師的情緒誰來照顧

情緒教育元年?老師的情緒誰來照顧:制度落差下的教育現場真相

2025
2025 被稱為情緒教育元年,但當校事會議成為教師情緒創傷的溫床,制度是否真的準備好接住教育現場的需要?來看情緒教育的理想與現實如何產生斷裂。

情緒教育上路,老師卻沒力了?

2025 年,教育部宣布這一年是「情緒教育元年」,希望透過關係修復、情緒支持,改善師生關係與校園氛圍。然而,當我們走進學校第一線,聽見的卻不只是學生的情緒困境,而是老師們壓抑許久的疲憊與無力

許多老師坦言,他們不是不願意教孩子情緒,而是——「自己的情緒早就沒人管了。」

教室裡的情緒練習,會議室裡的情緒審判

情緒教育主張同理、理解與修復,這些價值在課堂上看似正被實踐,但在校內行政流程中,卻常常出現極大的矛盾。

例如:當教師因處理學生行為而與家長、學生發生摩擦,往往還沒釐清真相,就被送上校事會議進行「討論」;但這種討論往往演變為無法平衡權責、缺乏對教師心理支持的「審判式流程」

這不只讓老師情緒受創,更讓他們對「情緒教育」的信任一點一滴流失。

情緒教育的關鍵,被制度忽略了什麼?

根據國際情緒教育機構 CASEL,情緒學習包含五大核心能力:

  1.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2.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3. 社交意識(Social awareness)
  4. 人際關係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
  5. 負責任的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

但這些價值要能在校園中被實踐,有個前提:教師本身也需要一個安全、可被理解的工作環境。

若制度沒有提供教師表達內心情緒、爭取說明權利的空間,那「情緒教育」就只是對外美化的包裝,而不是對內改革的行動。

案例分享:現場教師的真實心聲

「我不是情緒失控,我只是累了,累到不知道怎麼說明自己的感受。」
— 高中導師 A 老師
「我們鼓勵學生說出情緒,但老師說出感受卻被說是『不專業』。」
— 國小導師 B 老師

這些聲音,揭示了一個事實:情緒教育的真正挑戰,不只在課堂,而是在制度。

教育改革的起點,應是從照顧老師開始

情緒教育如果真要落實,請別只把焦點放在「課程設計」與「學生行為」,更該回頭問制度能不能接住老師的情緒

  • 校事會議是否具備中立與支持的機制?
  • 教師是否有足夠的專業協助(如校內輔導機制)?
  • 有沒有定期情緒支持的場域,例如同儕支持小組或教職員情緒健康方案?

這些,才是真正讓「情緒教育元年」落地的關鍵要素。

不是老師抗拒情緒教育,而是現場早已傷痕累累

在討論「如何教會學生情緒理解」之前,我們也許應該先問:老師們是否被好好理解了?

當制度尚未準備好,卻急著推進新政策,最終只會讓最前線的老師成為理想與現實落差中的犧牲品。

延伸閱讀與參考連結

CASEL 官網:情緒學習五大核心

YouTube 跟SEL教學有關的影片Podcast推薦

1. EP214 三堂課打開學生同理心!SDG4 教案讓學生超有感!
🔗 觀看影片
內容:分享如何透過三堂課程培養學生的同理心
2. EP211 別再煩惱SEL融入!兩本超讚繪本,讓您的英文課瞬間充滿愛與關懷!
🔗 觀看影片
內容:介紹《點》(The Dot)和《Everyone》兩本繪本,融合 SEL 教學
3. EP210 還在煩惱SEL怎麼教?來聽澳洲老師用的五個情緒關鍵字
🔗 觀看影片
關鍵字:Body、Relationship、Stamina、Engagement、Character
4. EP209 SEL一直都在:喚醒教學魂,找回遺忘的教育本質
🔗 觀看影片
內容:探討如何將 SEL 融入日常教學中
5. EP159 Empathy through Emotions: Magic in Winnie the Witch
🔗 觀看影片
內容:透過維妮巫婆的故事培養同理心和情緒覺察
6. SDG4 教案系列播放清單
🔗 前往播放清單

💬 您也是感到疲憊的老師嗎?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真實心聲,也可以轉貼給正在努力教書、教情緒卻沒人懂的老師朋友們。

「老師,也需要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