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教案:分析媒體文本中的再現
今年很幸運跟著【雙語教學急診室】Sally老師跟其他優秀同儕一起自費參訪澳洲昆士蘭的中小學。這次參訪中,除了參訪學校所帶來的啟發外,最精采與最幸運的就是我們竟然有機會親自體驗一場由澳洲老師主講的媒體識讀課!
這兩位專業的老師類似我們台灣的中央輔導團的專家教師身分,其教學專業可想而知!
兩位老師開了兩個小時的車才到Fortitude Valley State Secondary College, 真的非常感謝昆士蘭教育局EQI (Education Queensland International)的特別安排,
才有機會讓我們親自深刻體會到——媒體識讀其實可以這麼簡單、這麼有趣!✨📖 課程概覽
- 教案主題: Analysing Representation in Media Texts
- 適用年級: 國中以上
- 課程目標:
- 培養學生對媒體資訊的批判性思維。(文本取材故事背景說明)
- 透過圖片與新聞文本分析,理解媒體如何影響我們的觀點。
- 區分新聞中的 "事實 (Fact)" 和 "意見 (Opinion)"。
- 教學時長: 50 分鐘
- 教學策略:
- Think-Pair-Share(同儕合作)
- I Do, We Do, You Do(教師示範、共同操作、學生獨立完成)
- 多模態分析(圖片 + 文字 + 討論)
- 教學材料: PPT與學習單
- Is the image real or not?這張圖片是真實的嗎?🤔
- Write your response below.Share your response with your partner.請寫下您的回答,然後與同學分享。
- Do news reports—whether print (newspaper), visual (television) or online (online media)—present the truth?新聞報導——無論是印刷(報紙)、視覺(電視)或線上媒體——真的呈現了事實嗎?
- Is social media—including TikTok—a reliable source of information?社群媒體(如 TikTok)是可靠的資訊來源嗎?
- 教師講解 Representation (再現) 的概念。
- 展示圖片,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 Where is it set?這張圖片的背景是什麼?
- What is the woman doing?圖片中的人物在做什麼?
- Describe the expression on her face.她的表情如何?
- In the first column,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or facts that you trust and don’t think you need to check.第一欄寫下你認為可信且不需要查證的資訊。
- In the second column,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or facts you think might need to be checked, and also consider who you might go to—other than Belle—to check that the information is accurate.第二攔列出你認為需要查證的資訊,並思考可向誰查證(除了 Belle 本人)。
- Belle is the only person who has been interviewed for the article. Who else should have been interviewed?
- 學生寫下本課學到的內容與媒體識讀的重要性。
- 討論:媒體識讀的應用
- Can we always trust what the media tells us?我們可以永遠相信媒體報導的內容嗎?
- How can we verify the accuracy of news?如何驗證新聞的準確性?
- 觀察問題: "Is it real or not?"問題聚焦於圖片真實性,讓學生從觀察細節開始,進一步推測圖像是否經過處理。
- 文本分析問題: "Does the headline change how you view the image?"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和文字,思考媒體如何操控觀眾的情感與理解。
- 評論問題: "Who else should have been interviewed?"問題層次更高,鼓勵學生從單一視角延伸到多元視角,反思媒體報導的公正性。
- 策略特點:問題類型多樣,涵蓋不同思維層次
- 事實性問題: "Who is in the photo?"幫助學生建立基本的觀察能力,專注於圖片的具體細節。
- 理解性問題: "What is she doing?"引導學生描述圖片中的動作和表情,並初步解讀情緒和行為的含義。
- 分析性問題: "Does the headline change how you view the image?"鼓勵學生將圖片與文字結合,分析媒體如何利用文字來影響觀眾的解讀。
- 評估性問題: "Who else should have been interviewed?"引導學生思考報導的公平性與完整性,並評估缺失的觀點可能對新聞內容的影響。
- "Can we always trust what the media tells us?"問題直接針對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媒體資訊,讓學生更容易將課堂學習與真實世界連結。
- "How can we verify the accuracy of news?"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具體的查證方法,讓媒體識讀成為一項實用技能。
- 1.媒體識讀教學並不需要艱澀的理論,透過合適的素材與提問設計,學生能夠輕鬆理解。
- 2.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圖片→文本→討論)非常有效!
- 3.關鍵的問題設計(如:"Does the headline change how you view the image?")簡單卻充滿啟發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與答案。
- 4.運用學生熟悉的素材,例如 TikTok 或 Instagram 照片,讓他們學習辨別網路資訊的真實性。
- 5.多設計開放式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 6.逐步引導學生,從觀察圖片細節到分析文字內容,慢慢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
🔹 1. 課程導入 (Warm-up, 6 min)
活動:分析圖片:「Daughter scares mom with terrifying photo at the Grand Canyon」
提問引導:
延伸問題:
目的:
🔹透過視覺刺激引發學生對媒體可信度的思考。
🔹由圖片分析延伸至新聞與社群媒體的資訊真實性,層層遞進。
🔹提供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
🔹 2. 文章分析:閱讀前活動 (Before Reading, 10–15 min)
活動 1:圖片與標題分析
學生閱讀文章標題:「Melbourne mum Belle Gibson on taking the world by storm with her app The Whole Pantry, while fighting terminal brain cancer.」
提問引導: Does that change how you view the image?這個標題是否改變了你對圖片的看法?Write a response and share it with your partner.請與同學分享你的看法。
目的:
- 幫助學生將圖像與文本資訊結合,建立對媒體如何塑造敘事的理解。
- 透過標題與圖片的對比,引發學生對新聞敘述角度的思考。。
🔹 3. 文章分析:閱讀時活動 (During Reading, 20 min)
活動 1:關鍵詞彙學習
教師介紹文章中的四個關鍵詞,透過圖片、例句和發音練習加深記憶:
詞彙 定義 同義詞 例句 Terminal 致命的,無法治癒 Fatal, Incurable Doctors confirmed that it was a terminal illness. Global 全球的 Worldwide, International Her app gained global recognition. Conventional 傳統的 standard, traditional Many doctors recomme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over untested therapies. Alternative 替代的 different, unconventional Some people prefer alternative medicine such as acupuncture.
活動 2:文章分析(I Do, We Do, You Do)
1.I Do(教師示範分析)
教師帶領學生閱讀第一段,示範如何找出關鍵詞,並分析作者如何塑造 Belle Gibson 的形象。
2.We Do(師生共學)
共同閱讀第二段,學生找出描述 Belle Gibson 的關鍵詞,並回答問題:
文章中哪些詞是正面的?哪些是負面的?
How does this represent Belle Gibson—in my own words?
3.You Do(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分組閱讀剩下的段落,標記正面與負面描述,並完成學習單。
目的:
- 幫助學生學會分析詞彙如何影響新聞敘述。
- 透過小組合作與個人分析,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與批判能力。
🔹 4. 文章理解:閱讀後活動 (After Reading, 10 min)
學習單問題:事實與查證
Imagine you are the reporter who has interviewed Belle, and she has given you this information.假設你是採訪 Belle 的記者,她提供了以下資訊。
討論:
目的: 訓練學生判斷新聞報導中的事實與意見,並學習如何查證資訊來源。
🔹 5. 課程總結與反思 (Conclusion, 2 min)
Quickwrite 反思學習:
目的: 幫助學生回顧學習內容,並鼓勵應用所學於現實生活。
媒體識讀課程的提問策略分析
📌 1. 提問策略的層次性
老師的提問從具體問題到抽象問題,幫助學生逐步提升思維深度。
🔑 關鍵點: 這些問題從基礎的觀察分析,到多角度反思,符合學生的認知成長過程,有助於培養更深層次的批判性思維。
📌 2. 提問類型的多樣性
🔑 關鍵點: 問題類型從事實描述到評估推論,覆蓋了低階和高階思維技能,幫助學生全面參與分析和討論。
📌 3. 問題的開放性
策略特點:開放式問題促進深度討論 老師使用了大量的開放式問題,沒有唯一正確答案,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並支持自己的結論。
"What would happen if we only read this article and didn’t fact-check?"問題促使學生想像可能的後果,訓練他們從結果反推原因,進一步反思媒體偏見的影響。
🔑 關鍵點: 開放式問題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思考空間,培養他們解釋、推理和批判的能力。
📌 4. 問題的實用性與生活化
策略特點:問題貼近日常經驗,增強學生共鳴
🔑 關鍵點: 問題設計聚焦於現實生活場景,幫助學生學會應用學到的知識,提升媒體使用素養。
課後心得:媒體識讀可以這麼簡單!
這次學習經驗讓我更有信心,未來能夠在課堂中實踐媒體識讀教學,幫助學生成為更具批判思維的媒體使用者!感謝【全國雙語教學急診室】的Sally老師讓我們有這一次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