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搞錯學AI的方式了!
「學AI不是為了收集工具,就像教英文不是為了收集教科書。
重點永遠是:您想完成什麼任務或是目標?」
❌ 傳統學AI的三大迷思
- 工具導向:「我應該先學Stable Diffusion還是Midjourney?」
→ 就像問「我該先買紅筆還是藍筆批改作業?」 - 功能焦慮:「這個新工具會不會改變教育?」
→ 重點是「它能不能改變我的課堂?」 - 完美主義:「等我把AI學精通再來用」
→ 就像「等我把所有文法規則背熟再開始教書」
🔄 翻轉學習順序:從「Why」出發
錯誤路徑:
工具 → 功能 → 硬塞進教學
(結果:80%學的功能用不上)
→
正確路徑:
難點 → 目標 → 選擇性學工具
(結果:只學20%但100%有用)
📌 實際案例:如何設計聽說課活動
1. 先問「為什麼」
教學難點:
「學生不敢開口,因為怕發音錯誤被笑」
2. 再定「小目標」
具體目標:
「讓學生在沒有老師即時糾正的情況下,自主練習對話」
3. 最後選工具
解決方案:
- 用ChatGPT生成情境對話腳本
- 用Cool English或是ElevenLabs製作帶停頓的跟讀音檔
- 用Canva讓學生錄製練習影片
🧩 任務拆解練習:AI備課四步驟
STEP 1|找出最耗時的例行工作
例:「每週五要花2小時設計差異化作業」
STEP 2|想像理想狀態
例:「系統能自動生成3種難度的練習題」
STEP 3|列出必要條件
例:
- 題目要用學過的單字
- 要有圖文搭配
- 要能直接印成A4
STEP 4|匹配工具組合
例:
- Diffit 生成分級材料
- Canva 調整排版
- Google Classroom 直接派發
💡 老師的AI使用心法
「不要問『AI能做什麼』,
要問『我的教學最需要什麼幫助』」
就像我們不會因為教室有投影機或是觸頻,就每節課都放PPT。
科技永遠是為了教學目標服務,而不是反過來。
📆 從明天開始的改變
- 早自修:用5分鐘記錄「今天最想自動化」的教學任務
- 午休:研究1個只解決這個問題的AI工具
- 放學前:實際測試並記錄「省下多少時間」
「當我們停止追逐工具,開始解決問題,
就會發現:
不是我們需要學AI,而是AI需要學我們怎麼跟學生溝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