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中的溫柔力量】
那天,我在一堂輕鬆的英文課上,帶著學生們進行一個看似簡單的活動:「寫一張感謝卡給你敬佩的職業(人物)」。教室裡立刻充滿了興奮的討論聲—有人想感謝勇敢的消防員,有人選擇了關懷備至的醫生,但令我意外的是,班上大部分孩子都選擇了他們已離職的前任班導師。
這位老師確實把班級經營得非常成功,在大多數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正面印象,即使離開了,他們依然懷念著。
就在大家熱烈討論時,班上的高敏感學生M突然爆發了情緒,大聲喊道:「他根本不配當老師!」
瞬間,整個教室靜得可怕。孩子們面面相覷,而我站在教室前方,心裡頓時亂成一團:
一方面,我了解M是個高敏感的孩子,可能因為沒有得到前任老師全部的關注而感到被忽視,甚至他的家長曾控訴老師涉及集體霸凌而導致老師離職;另一方面,我內心其實很肯定這位前任老師的能力和貢獻,也擔心如果我只顧著安撫M,其他學生可能會誤解我的立場。
面對這個兩難處境,我做了以下決定:
一、當下先緩和情緒,不急著評判對錯
看到M情緒激動,我沒有立刻要他安靜或糾正他的言論,而是用平靜的聲音說:
這樣做不是要「隔離問題學生」,而是給他一個出口,讓他能夠暫時脫離眾人目光下的壓力。有時候,孩子的情緒爆發需要的不是立即的批評,而是一個可以安全釋放的空間。
二、轉換話題方向,引導尊重多元觀點
回到教室後,我向全班說:
我沒有點名M,也沒有否定前任老師,而是讓孩子們學習「每個人的記憶和感受都值得被尊重」這一課。這種不偏不倚的態度,能夠保護每個孩子的情感安全。
三、課後私下傾聽,理解個別差異
隔天,我找了M單獨談談。
我沒有質問他:「你為什麼那麼生氣?」
而是關心地說:「剛才那個活動,是不是讓你想起了一些不愉快的事?願意聊聊嗎?」
M沉默了好一會兒,最後小聲地說:「他真的讓我很受傷。你們大人都不知道。」
我點點頭,沒有反駁,也沒有急著解釋。雖然我內心明白這可能源於M作為高敏感孩子對關注的渴望,但此刻最重要的是傾聽他的感受:
有時候,被聽見本身就是一種療癒。我們不需要急著糾正孩子的認知,只需要先讓他知道:你的感受很重要。
四、教導情緒表達:感受可以有,表達要得體
第二天,我私下問M:「如果以後又遇到讓你不舒服的情況,你願意試試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嗎?」
我們一起列出了幾個「情緒友善表達」的例子:
- 「我現在心情不太好,可以不參加這個活動嗎?」
- 「提到這個人讓我有不好的回憶,可以換個話題嗎?」
- 「我需要一點時間冷靜一下,可以讓我安靜一會兒嗎?」
我溫柔地告訴他:「你有權利感到不舒服,但也有責任用恰當的方式表達,這樣才能保護你自己,也尊重他人。」
五、帶領全班學習接納差異,理解個性多元
這件事後,我也帶全班進行了「不同情緒視角」的活動。
我沒有直接談論前任老師的事,而是用一般性的例子討論:「有時候,同一個人或同一件事,對不同的人可能帶來不同的感受。有些人可能特別敏感,需要更多的關注和理解。」
我們討論了如何尊重每個人的獨特性格和需求,以及如何在集體生活中找到平衡點。這樣的討論不僅幫助了M,也幫助全班孩子培養了同理心。
教室裡的深刻一課
在類似的情境中,我們老師面臨著特別複雜的挑戰:一方面要肯定優秀教師的貢獻,另一方面也要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感受,特別是那些高敏感的孩子。
我們的任務不僅是教授知識,更是幫助孩子們理解:每個人對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而這些差異本身就是寶貴的生命課題。
在教育的旅程中,沒有完美無缺的處理方式,但總有一種溫柔的力量,能夠在兩難之間找到平衡,讓每個孩子都感到被看見、被理解。
這,就是教育真正的溫度與深度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