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舊物變黃金:用《Joseph Had a Little Overcoat》啟動孩子的永續英語力

舊物變黃金:用《Joseph Had a Little Overcoat》啟動孩子的永續英語力

舊物變黃金:用《Joseph Had a Little Overcoat》啟動孩子的永續英語力

當英語課遇見永續時尚,會發生什麼神奇的化學反應?

在「快速時尚」與環境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身為一位英語教師,Caroline深信語言學習的價值遠不止於考試分數。更重要的是,它能否成為孩子理解世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

如何在國小階段的英語課堂中,播下「永續發展」的種子?答案就藏在一本充滿溫暖與創意的獲獎繪本中:《Joseph Had a Little Overcoat》(約瑟夫的舊大衣)

這不僅是一個關於愛惜物品的動人故事,也讓英語程度在基礎的學生能透過舊衣物的循環再造,在真實情境中學習英語,實現聽、說、讀、寫技能的全面整合。

📺 Caroline 老師的課堂實錄

歡迎老師們觀看25分鐘線上教學示範,看見這堂課如何在真實課堂中精彩呈現!

Caroline將完整解析這份專為 80 分鐘課程設計的教案:「從大衣到創意:Joseph 的升級再造之旅」,並分享如何運用 BDA(Before-During-After)教學法、Krashen 的輸入理論,以及 Tomlinson 的差異化教學策略,將這堂課提升至全新境界。

第一部:啟動情境 — Before Reading(預讀階段)

預讀階段的核心目標是建立背景知識,並有效啟動學生的學習動機。遵循 Krashen 的情感過濾器理論(Affective Filter),我們要讓孩子在低焦慮的狀態下,自然地迎接新的語言輸入。

核心策略:情境式暖身與 Krashen I+1

課程從學生最熟悉的日常環境議題開始:

  1. 氣候與衣著情境暖身(Contextual Hook)
    先詢問學生今天的天氣("How's the weather?")和他們所穿的衣服類型。從「T-shirt」、「sweater」這些學生早已熟悉的字彙出發,逐步引導至「冬天穿什麼?」「大衣(overcoat)是什麼?」。這正是遵循 Krashen I+1 理論——確保語言輸入略高於學生現有水平,但仍在可理解的範圍內。
  2. 轉向核心議題:舊衣物的命運
    接下來,我們把焦點轉向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當你的衣服舊了、破了,你會怎麼處理?丟掉?還是捐贈?」("What happens when your clothes get old? Throw it away? Donate it?")。這不僅引入了「資源再造(Upcycling)與循環利用(Resourcefulness)」的核心主題,也為故事的邏輯轉變埋下了重要伏筆。
  3. 繪本預測(Prediction)
    展示繪本封面,讓學生仔細觀察大衣上的「破洞和補丁」("holes, patches"),滿足視覺學習者的需求。透過封面提問:"Who is Joseph? Is he rich or poor?" 鼓勵學生進行預測,這正是 Tomlinson 差異化教學(內容分化)的具體體現。

第二部:深入理解 — During Reading(閱讀階段)

閱讀階段的目標是確保學生理解文本的核心意義,並牢牢掌握關鍵句型與詞彙。

核心策略:TPR 與核心句型聚焦

故事的魅力在於 Joseph 永不放棄的創意精神。他將一件「舊且磨損」(old and worn)的大衣,不斷地縫製、縮小、升級再造:

  1. 故事導讀與情境動作(TPR)
    閱讀時,我會運用豐富的語調變化和生動的肢體動作,讓學生一起模仿 Joseph 的各種動作——例如穿外套、戴領帶、揮手帕。這項 TPR(全身反應教學法)活動能有效降低學生的焦慮感,讓語言輸入變得更加生動且印象深刻。
  2. 掌握八大服飾字彙
    故事中會依序出現八個主要的服飾單字:overcoat、jacket、vest、scarf、necktie、handkerchief、button、suspenders。在介紹每個新物品時,學生會重複朗讀單字,並搭配 Joseph 穿著它們進行的動作(例如:went to the fair, danced at his nephew's wedding)。
  3. 重複強調關鍵句型
    這是語言輸出的重要基礎。我們不斷重複核心句型:「It was old and worn, so he made [New Item] out of it and [Action].」透過重複,讓句型自然內化。
  4. 字彙確認與即時配對
    為了即時檢視學習成效,我們會使用 Pear Deck (或是其他互動數位軟體,例如HiTeach)等互動投影片或紙本學習單進行單字配對活動。這是 Tomlinson 差異化教學(過程分化)的具體應用,能即時評量學生對字彙的掌握度。

第三部:輸出與創新 — After Reading(後續應用)

這是將輸入(Input)轉化為實際輸出(Output)的關鍵時刻。這個階段旨在整合聽、說、讀、寫四項技能,並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創新表達。

核心策略:鷹架寫作與差異化產出

  1. 故事序列排序(Story Sequencing)
    學生必須將 Joseph 製造物品的順序正確排列(overcoat → jacket → vest → ... → button → nothing)。這項活動強化了他們對文本邏輯結構的理解,是閱讀技能整合的重要基礎。
  2. 細節檢核與是非判斷(True or False)
    透過是非題(例如:"Did Joseph visit his brother or sister?"),檢核學生對故事細節的記憶力,評量他們對文本的深層理解程度。
  3. 創意升級再造寫作(Upcycling Writing & Speaking):最高階的產出
    這是 Tomlinson 差異化教學(產出分化)的核心環節:
    • 教師先展示實例——例如將舊褲子改造成水桶,或將舊襪子做成可愛的娃娃。
    • 接著,學生被鼓勵應用課堂上學到的核心句型,結合他們的日常生活經驗,進行個人化的創意寫作:"I have a little/some [Item], they're/it's old and worn. So I made [New Item] out of it/them and use it/them to..."
    • 最終,學生會口述自己設計的升級再造物品,並在課堂上分享他們的設計理念與創意巧思,完成了聽、說、讀、寫的綜合應用與完整評量。

透過這項活動,孩子們不只學會了「scarf」或「button」的英文,他們也學會了如何用英語表達永續思維,將語言學習與全球公民意識緊密連接起來。

行動啟發:語言學習遇見永續未來

這份「Joseph 的升級再造之旅」EFL 教案,充分展示了繪本教學如何在遵循嚴謹教學架構(BDA)的同時,融入創新思維與全球視野。

核心洞察與行動建議

  • 語言是解決方案(Language as Solution)
    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不再只是被動地記憶單字,而是能運用「It was old and worn... so I made...」這樣的實用句型,表達對環境的承諾和創意發想。
  • 評量即學習(Assessment as Learning)
    評量方式不再僅限於傳統紙筆測驗。透過活動四(形成性評量)和活動七(總結性應用與寫作評量),我們能全面且多元地評估學生對詞彙、邏輯排序和情境應用的實際能力。
  • 跨越邊界(Thinking Beyond Borders)
    資源再造是一個全球性議題。鼓勵學生在設計升級再造物品時,思考這些創意如何在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中發揮實用價值,讓語言學習真正成為推動社會正向改變的強大力量。

親愛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們:

請將這本溫暖可愛的繪本帶入您的課堂或家庭時光。讓我們一起引導孩子們像 Joseph 一樣,在每一次「升級再造」中,發現無限的新可能性,並勇敢地用英語表達他們的永續創意與美好願景!

因為真正的學習,是讓孩子看見——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改變世界的起點。

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英語繪本教學紀錄】從《Henny Penny》教孩子辨別真假訊息

 

Henny Penny 英語繪本教學紀錄

🐔 英語繪本教學紀錄
從《Henny Penny》教孩子辨別真假訊息

一堂融合語言、思考與批判思維的繪本課
📍教學時間:2019 年 3 月
📍班級:三年級普通班
📍繪本:Henny Penny
📍主題焦點:思考、質疑與判斷

💡教學緣起

那是我在三年級普通班上的一堂繪本課。主角是家喻戶曉的《Henny Penny》,一個看似童趣、其實寓意深刻的故事。
我設計這份教案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在學英文的同時,也能學會一件更重要的事:
👉 別輕易相信「天要塌下來」這類訊息。
這堂課的重點不只是學單字、練口說,而是讓孩子透過故事,學會思考、質疑與判斷。

🎯教學目標

  1. 1. 理解與思考並進:
    學會從圖片與內容推測故事,練習分析、推理與評論。
  2. 2. 語言與素養結合:
    透過重複句型與口語練習,提升流暢度與自信。
  3. 3. 合作學習與表達:
    利用桌遊「Race to the King」激發團隊互動與口語輸出。

📘教學歷程紀錄

1️⃣ Before Reading|引起動機與預測

我先用簡單的英語開場,慢速而有節奏地問: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ky?"
S:"I can see the sun!"
T:"Can the sun fall down from the sky?"
S:(全班大笑)"Nooo!"
T:"Right! If the sun falls down, our planet will be destroyed!"
這一問一答,不只是暖身,更是語言輸入的引導。孩子笑著回應的同時,已經進入故事情境。
接著我繼續問:
T:"How do you feel when someone tells you 'The sky is falling'?"
S1:"I feel scared."
S2:"Not scared! It's not true!"
這些真實回應讓我看到,即使是三年級,只要老師用簡單、重複的英語句型搭配表情與手勢,孩子完全能理解,也能自在地用英文表達想法。

2️⃣ During Reading|閱讀與討論

當讀到那顆 acorn 掉在 Henny Penny 頭上時,我停下來問:
T:"Do you think she's smart or foolish?"
S (全班):"Foolish!"
T:"Why?"
S1:"Because she didn't look up!"
S2:"She forgot to check the sky!"
那一刻,我忍不住笑了:孩子不只是懂故事,更懂得去判斷事實與感覺的差別。
接著讀到狐狸登場:
T:"Foxy Loxy says, 'Come with me. I'll show you a shortcut.' Do you trust the fox?"
S1:"No! He wants to eat them!"
S2:"Maybe he's good this time?"
這一段是我最喜歡的小細節。全班分成「懷疑派」與「樂觀派」,爭論得熱烈。他們開始辨別誰可信、誰可疑,而這,就是批判思維 (Critical Thinking) 在語言課上的具體展現。

3️⃣ After Reading|從童話走向現實

故事結尾,狐狸把大家騙進洞裡。我問孩子:
T:"Can you believe everything you hear?"
S1:"If my friend says no class tomorrow, I'll ask the teacher first."
S2:"My mom checks the news on her phone to see if it's true."
那一刻,我幾乎有點感動。他們已經能把故事的寓意轉化為生活經驗,《Henny Penny》不再只是繪本,而是一面教孩子思考的鏡子。

🎲Race to the King|遊戲化學習

閱讀結束後,我拿出桌遊「Race to the King」。我說:
"Chicken team goes first! Who wants to be the chicken team?"
全班立刻沸騰:「Me! Me!」
遊戲規則很簡單:要前進,就要說出正確的角色或單字。
T:"Who is this?"
S:"Ducky Lucky!"
T:"Correct! Move one step!"
孩子們邊玩邊喊:
"Shortcut!" "Certainly! Certainly!" "The king! The king!"
短短十分鐘,教室裡充滿笑聲與英文。孩子們在遊戲中自然地練習語言、角色與句型,語言學習變得真實又有趣。

💻科技融入|讓學習延伸

課堂最後,我讓孩子使用 Seesaw App 錄下自己的朗讀或角色對話。
有人用誇張的聲音模仿狐狸:「Come with me~~」
也有人錄到笑場,但還是堅持錄完。
錄音的過程成為他們學習的「回放」。孩子聽著自己的語調、節奏,會主動說:「老師,我要再錄一次,我剛剛那個 'shortcut' 不夠清楚!」
這就是我最想看到的,學習者自我覺察與修正的能力。

🧠教學反思

這堂課讓我再次確信:英語課不只是「教語言」,而是透過語言教思考。
  • 孩子在回答「Why」時,就是在練習判斷與推理。
  • 每一次角色對話,都是溝通與理解他人的演練。
  • 當他們能說出「Maybe it's not true」,那就是語言素養與思辨能力的交會點。
在這個充滿「The sky is falling!」的時代,我們更要教孩子分辨,那顆「掉下來的東西」,到底是 an acorn,還是真的「天要塌了」。

❤️給老師與家長的啟發

  • 讓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問「Why」比給答案更能打開孩子的思維。
  • 讓故事連結生活:
    當新聞出現誇張標題時,問問孩子:「這是橡子,還是真的?」
  • 讓孩子發聲:
    無論是錄音、桌遊還是討論,每一次開口都是思考的證據。

✨ 結語

從一顆「掉下來的acorn」開始,
孩子們學到的不只是 The sky is falling!,
更學會了查證、懷疑與思考的力量。

英語課,可以是語言課,也可以是思考課。

只要用對方法,每個孩子都能在故事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光。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TOEIC Bridge 與國中課綱的完美接軌

TOEIC Bridge 與國中課綱的完美接軌

🌟 國際測驗不再是負擔

TOEIC Bridge 與國中課綱的完美接軌

每次聽到「導入新測驗」,教育現場的老師與家長總會感到焦慮。擔心是否又要增加教材準備、學生是否需要額外補習?

然而,TOEIC Bridge(多益普及英語測驗)的設計理念正是為了與學校課程接軌。它並非額外負擔,而是一個用國際標準檢視學生既有學習成果的有效工具,讓日常的課堂學習能夠轉化為具公信力的英語能力證明。

🎯課綱對應設計:無需額外備課

測驗內容完全對應課堂所學

TOEIC Bridge 專為國中階段學生設計,測驗範圍涵蓋的文法結構、字彙範圍與主題情境,都是學生在課堂中已經接觸過的內容。從基礎的現在式、過去式,到進階的被動語態、關係代名詞,測驗所評量的都是課綱核心能力。

教師無需為測驗特別準備新教材,學生也無需背誦超出課程範圍的單字。測驗真正評估的,是學生能否將課堂所學的英語知識,實際運用在真實溝通情境中。

文法結構對應 從基礎時態到複合句型,都與國中三年課程緊密結合。
字彙範圍適切 測驗字彙以課綱常用單字為主,不超出學生學習範圍。
情境主題熟悉 校園生活、日常對話、基礎商務等,都是課本常見主題。

👩‍🏫教師觀點:精準教學的利器

完美銜接課綱 TOEIC Bridge 與國中課綱緊密結合,教師無需犧牲教學進度配合測驗需求。
符合素養導向 測驗呼應 108 課綱精神,重視英語溝通能力培養,而非單純的文法記憶。
詳細成績分析 測驗提供完整的能力分析報告,清楚呈現學生在聽力、閱讀等各面向的表現,讓教學更具針對性與效率。

🏫行政角度:雙語政策的最佳支援

推動雙語教育時,最常面臨「經費到位,執行方案卻不明確」的困境。TOEIC Bridge 提供了理想的解決方案。

國際公信力 由美國 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研發,獲全球超過 160 個國家採用,是證明雙語教育成效的國際標準工具。
多元應用價值 可納入多元表現比序、資優班甄選或私校直升門檻,為學校行政規劃提供具體依據。
完整顧問服務 ETS 顧問團隊可進入校園提供全方位支援,從前測、口說活動到成果發表,協助學校順利推動雙語計畫。

👨‍👩‍👧家長觀點:客觀檢視學習成效

清楚的能力指標 TOEIC Bridge 能測出 A1 至 B1 的英語程度,讓家長明確了解孩子目前的學習階段與未來發展方向。
無壓力的評量方式 採用量尺分數與能力描述,沒有「通過/不通過」的二元壓力,讓孩子更有信心地持續學習。
長遠的升學優勢 國際認可的證書可為未來升學、銜接多益測驗,甚至申請海外學校增添優勢。

🚀 讓國際測驗成為教學動能

TOEIC Bridge 貼合課綱設計的特性,使其成為真正「高效能、低衝擊」的評量工具。

它不僅是測驗,更是將日常教學成果轉化為國際認可數據的橋樑。

對教師而言,是省心的教學參考依據
對行政而言,是呈現成效的有力工具
對家長而言,是看見孩子進步的明鏡

👉 欲了解更多資訊,請搜尋「TOEIC Bridge」
或聯繫顧問團隊,規劃最適合您學校或孩子需求的英語評量方案。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從零開始,打造一堂有溫度的聖誕英文課

從零開始,打造一堂有溫度的聖誕英文課

🎄 從零開始,打造一堂有溫度的聖誕英文課

寫信給聖誕老人的完整教學流程

每到十二月,空氣中就充滿了期待的氛圍。「寫信給聖誕老人」是個能瞬間點燃學生學習動機的活動,但要如何把它從一個單純的「活動」昇華成一堂有意義的「課程」呢?

這篇文章將為您獻上最完整的教學流程,從課前準備到寄信收件,一步步帶您操作,讓這堂課不只好玩,更能紮實地幫助學生提升語言能力、建立與世界的連結,成為他們心中最溫暖的學習回憶。

🚀 第一階段:暖身與準備 (Warm-up & Preparation)

在踏上這趟奇幻旅程前,充分的準備是成功的關鍵。建議大概十月份就可以開始進行了。

📚 老師的課前準備

教學媒材準備:
  • 投影機,用來展示圖片與影片
  • 引起動機用的神秘圖片(例如:雪地中的紅色信箱)
  • 世界地圖(電子或實體)
  • 字彙圖卡、句型條、信件範本
  • 漂亮的信紙、信封(可讓學生自行設計)
推薦聖誕老人地址(加拿大):
Santa Claus
North Pole, H0H 0H0
Canada
💡 小提醒: 加拿大的這個地址可以說是最保險、回信機率最高的選擇!當然,芬蘭的聖誕老人村是聖誕老人的「官方故鄉」,也同樣非常可靠。記得要提前查詢國際郵資與預計時間喔!

🎯 第一堂課:點燃好奇心 40分鐘

🔍 引起動機 5分鐘
在螢幕上秀出「雪地中的紅色信箱」圖片,不加任何解釋。進行 See-Think-Wonder 引導:
  • 「你看到了什麼 (See)?」
  • 「你覺得這裡發生了什麼事 (Think)?」
  • 「這張圖讓你產生了什麼好奇的問題 (Wonder)?」
讓學生自由發言,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 文化導入 10分鐘
揭曉答案:這個信箱位於聖誕老人的故鄉附近!在地圖上指出可以回信的國家,如加拿大或芬蘭,讓學生對世界有具體的概念。簡單介紹聖誕老人的小故事,帶出 North Pole (北極), reindeer (馴鹿), elves (精靈) 等相關單字。
🧠 字彙腦力激盪 15分鐘
以心智圖的方式,和全班一起腦力激盪:

形容自己 (Adjectives)

good, helpful, kind, hard-working

天氣 (Weather)

sunny, warm, rainy, cool

禮物 (Gifts)

book, bike, doll, a fun trip
將這些字彙寫在黑板上,成為整週的「共用單字牆」。
✉️ 信件格式分析 10分鐘
展示一封簡單的英文信件範本,帶學生認識五大元素:
Date (日期) → Greeting (問候) → Body (內容) → Closing (結尾) → Signature (簽名)

✍️ 第二階段:動手寫作 (Writing Workshop)

🏗️ 第二堂課:搭建鷹架與創作 40分鐘

📋 句型鷹架

15分鐘 基礎句型(適合所有學生):
  • My name is ______. I live in Taiwan.
  • This year, I was a ______ boy/girl.
  • For Christmas, I would like ______.
進階句型(鼓勵學生挑戰):
  • The weather in Taiwan is ______ now.
  • I was helpful when I ______. (e.g., helped my mom)
  • I wish for ______ because ______.
老師親自示範如何使用單字牆的字彙來填入句子。
📝 草稿撰寫 15分鐘
發下草稿紙,請學生開始動筆。
重要提醒: 告訴學生「這是草稿,不用怕寫錯!」
老師在教室巡視,給予個別指導和鼓勵。
🤝 同儕分享 10分鐘
讓學生兩人一組,互相念出自己的草稿。可以給予簡單的分享句型:
"I like your sentence about..." 來引導正向回饋。

📮 第三階段:完成與寄送 (Finalizing & Mailing)

✨ 第三堂課:潤飾與寄出 40分鐘

🖊️ 最終謄寫 15分鐘
發下漂亮的信紙。學生根據草稿和同儕的建議,工整地寫下最終版本。預留時間讓他們在信紙上畫上可愛的插圖。
📧 信封工作坊 20分鐘
這是一個超棒的生活技能教學點!在黑板上畫一個大信封:
寄件人地址
(學校的英文地址)
Santa Claus
North Pole, H0H 0H0
Canada
Stamp
here
帶著學生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確保地址正確無誤。
🎉 寄信儀式 5分鐘
在教室準備一個「聖誕專屬郵筒」。讓每個學生親手將自己完成的信件投遞進去。可以播放聖誕音樂,讓這個時刻充滿儀式感。老師統一收集後拿去郵局寄送。

⏰ 第四階段:等待與收穫 (Waiting & Receiving)

課程的價值,在活動結束後才正要開始發酵。

💫 創造期待感
在教室佈置一個「聖誕回信」專區。可以每天問:
"Did we get any mail from the North Pole today?"
🎊 分享喜悅
當回信抵達時,這絕對是課程的最高潮!在課堂上,鄭重地打開信件,大聲地念給全班聽。將回信展示在布告欄上,讓每個孩子都能一看再看。
🌱 學習延伸
  • 地理課: 再次拿出地圖,找出回信是從哪個城市寄來的
  • 感恩教育: 引導學生思考,有許多志工 (elves) 幫忙才能收到回信,我們可以如何表達感謝?
  • 寫作課: 全班可以一起在黑板上合寫一封小小的感謝信
💝 給老師們的話

希望這份詳細的流程,能幫助您充滿信心地帶領學生完成這項有意義的專案。看著孩子們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您會發現,這不僅是一堂英文課,更是一份您送給他們,名為「希望」與「連結」的珍貴禮物。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我們都搞錯學AI的方式了!

🚨 我們都搞錯學AI的方式了!

「學AI不是為了收集工具,就像教英文不是為了收集教科書。
重點永遠是:您想完成什麼任務或是目標?

❌ 傳統學AI的三大迷思

  1. 工具導向:「我應該先學Stable Diffusion還是Midjourney?」
    → 就像問「我該先買紅筆還是藍筆批改作業?」
  2. 功能焦慮:「這個新工具會不會改變教育?」
    → 重點是「它能不能改變我的課堂?」
  3. 完美主義:「等我把AI學精通再來用」
    → 就像「等我把所有文法規則背熟再開始教書」

🔄 翻轉學習順序:從「Why」出發

錯誤路徑:
工具 → 功能 → 硬塞進教學
(結果:80%學的功能用不上)

正確路徑:
難點 → 目標 → 選擇性學工具
(結果:只學20%但100%有用)

📌 實際案例:如何設計聽說課活動

1. 先問「為什麼」

教學難點:
「學生不敢開口,因為怕發音錯誤被笑」

2. 再定「小目標」

具體目標:
「讓學生在沒有老師即時糾正的情況下,自主練習對話」

3. 最後選工具

解決方案:
- 用ChatGPT生成情境對話腳本
- 用Cool English或是ElevenLabs製作帶停頓的跟讀音檔
- 用Canva讓學生錄製練習影片

🧩 任務拆解練習:AI備課四步驟

STEP 1|找出最耗時的例行工作

例:「每週五要花2小時設計差異化作業」

STEP 2|想像理想狀態

例:「系統能自動生成3種難度的練習題」

STEP 3|列出必要條件

例:
- 題目要用學過的單字
- 要有圖文搭配
- 要能直接印成A4

STEP 4|匹配工具組合

例:
- Diffit 生成分級材料
- Canva 調整排版
- Google Classroom 直接派發

💡 老師的AI使用心法

「不要問『AI能做什麼』,
要問『我的教學最需要什麼幫助』」

就像我們不會因為教室有投影機或是觸頻,就每節課都放PPT。
科技永遠是為了教學目標服務,而不是反過來。

📆 從明天開始的改變

  • 早自修:用5分鐘記錄「今天最想自動化」的教學任務
  • 午休:研究1個只解決這個問題的AI工具
  • 放學前:實際測試並記錄「省下多少時間」
「當我們停止追逐工具,開始解決問題,
就會發現:
不是我們需要學AI,而是AI需要學我們怎麼跟學生溝通。」

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如何運用 ChatGPT 打造您的專屬英語家教: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如何運用 ChatGPT 打造您的專屬英語家教:新手也能輕鬆上手

如何運用 ChatGPT 打造您的專屬英語家教

新手也能輕鬆上手的完整指南

您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

想學好英文,卻總是找不到合適的時間?補習班時間固定,家教費用高昂,線上課程又缺乏互動?如果您正在為英語學習而煩惱,別擔心!現在有一個24小時待命、費用親民,還能量身打造學習內容的「英語家教」正在等您——它就是 ChatGPT。

想像一下:無論是凌晨突然想練口說,還是通勤路上想複習文法,隨時打開手機就能開始學習,這樣的彈性是不是正是您所需要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將 ChatGPT 打造成您的專屬英語學習夥伴!

為什麼 ChatGPT 是您的理想英語家教?

🕒 隨時在線的學習夥伴

不用配合老師時間,不用擔心遲到早退,無論是清晨、深夜還是週末,ChatGPT 都能陪您練習。對於忙碌的上班族或學生來說,這種彈性是傳統教學無法提供的。

💰 經濟實惠的學習方案

免費版本就能滿足基本需求,即使是付費版本,成本也遠低於傳統家教。您可以先從免費版開始體驗,確認適合後再考慮升級。

🎯 全方位的學習支援

ChatGPT 不只是聊天工具,它能協助您練習口說對話、批改寫作、解釋文法、擴充詞彙,甚至制定個人化的學習計畫。這相當於同時擁有了會話老師、寫作指導員和學習顧問。

三步驟設定您的專屬英語家教

1

建立您的學習檔案

開始對話前,先讓 ChatGPT 了解您的背景和需求。這就像第一次見面的自我介紹,能幫助它提供更適合的教學方式。

我是英文初學者,目前程度大概是多益300分左右。我希望加強日常對話能力,特別是在餐廳、商店這些場景。請您當我的英語家教,每次對話後幫我糾正錯誤,並用中文解釋我不懂的地方。
2

選擇您的教學模式

根據學習目標,您可以請 ChatGPT 扮演不同角色或採用不同教學方法:

  • 情境模擬模式:扮演「餐廳服務生」、「商店店員」、「面試官」等
  • 文法教學模式:詳細解釋文法結構和常見錯誤
  • 詞彙擴充模式:補充相關的實用單字和片語
請扮演一位友善的咖啡廳店員,用簡單的英語與我對話。對話結束後,請幫我糾正錯誤,並提供三個這個情境會用到的實用單字,用中文解釋意思。
3

建立互動與回饋機制

真正的學習發生在互動過程中。您可以使用這些指令來獲得即時回饋:

立即糾正: Please correct my last sentence and explain the mistakes in Chinese. 提供範例: Could you show me a better way to say this and explain why? 延伸練習: Give me two similar situations to practice this conversation.

實戰演練:三個生活化學習範例

🍽️ 範例一:餐廳點餐情境

設定指令:

Let's role-play at a restaurant. I'm the customer, you're the waiter. Please use simple English and help me learn.

對話流程:

您:Hi, I want to order some food.
AI:Good evening! Here's our menu. What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您:I like chicken. Do you have chicken?
AI:Yes, we have grilled chicken and fried chicken. Which one would you prefer?

學習回饋:

Please correct my sentences and teach me more natural expressions for ordering food.
🛍️ 範例二:購物場景練習

設定指令:

Pretend you're a store clerk. I'm a customer looking for clothes. Help me practice shopping conversations.

對話示例:

您:Excuse me, where can I find t-shirts?
AI:T-shirts are on the second floor. What size are you looking for?
您:I need medium size. What color do you have?
AI:We have white, black, blue, and red. Would you like to see them?

延伸學習:

Teach me more vocabulary related to shopping and clothing.
💼 範例三:工作面試準備

設定指令:

Act as a job interviewer. I'm applying for a customer service position. Please ask me common interview questions.

練習流程:

AI:Tell me about yourself and why you want this job.
您:I am good at talking with people. I want to help customers.
AI:That's great! 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of when you helped someone?

改進建議:

Please help me improve my answers and suggest more professional expressions.

提升學習效果的實用技巧

建立固定的學習習慣

每天投入10-15分鐘,比一次性長時間學習更有效。可以利用通勤時間或睡前時光,讓學習融入日常生活。

保持積極的提問態度

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害怕問「為什麼」。ChatGPT 可以從語言學、文化背景等多個角度解釋,幫助您深入理解。

📝 建立專屬學習筆記

將 AI 糾正的句子、新學的單字、有用的表達方式記錄下來,定期複習能加深記憶。

🎬 多元化學習方式

結合影片、音檔、新聞文章等資源,讓 ChatGPT 幫您分析內容、出題測驗,創造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進階功能讓學習更上一層樓

✍️ 專業寫作批改

將您的英文作文貼給 ChatGPT,請它用雅思、托福或商業寫作標準來批改,獲得專業級的回饋。

Please review my essay using IELTS writing criteria. Focus on grammar, vocabulary, and coherence.
📅 個人化學習規劃

根據您的目標和可用時間,讓 ChatGPT 制定專屬的學習計畫。

I want to improve my English for business meetings. I have 30 minutes daily. Please create a 4-week study plan for me.
🌍 文化知識補充

除了語言本身,還能學習英語系國家的文化背景,讓您的英語更道地自然。

Explain the cultural context behind this English expression and when it's appropriate to use.

關鍵成功要素

使用 ChatGPT 學習英語的關鍵在於:
明確告訴它您的需求和程度選擇適合的練習模式積極互動並要求回饋持續練習,建立學習習慣

開始您的英語學習新旅程

不要再為找不到合適的英語老師而煩惱,也不要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開口。ChatGPT 不會批判您的錯誤,只會耐心地幫您改進。


現在就打開 ChatGPT,輸入您的第一個學習指令吧!記住,每一次的對話都是進步的機會,每一個糾正都是成長的階梯。您的英語能力提升之路,就從今天開始!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教育觀點】當老師搭電梯、學生掃辦公室,引爆社群爭議:我們還理解教師角色與教育價值嗎?

【教育觀點】當老師搭電梯、學生掃辦公室,引爆社群爭議:我們還理解教師角色與教育價值嗎?

社群媒體上的質疑聲浪:搭電梯與打掃辦公室的爭議從哪來?

最近在社群媒體上,有幾則針對教師日常行為的留言引起了熱議:

  • 「多走樓梯有益健康,電梯應留給需要的人。老師為什麼要搭電梯?腳斷了嗎?」
  • 「學生掃教室可以理解,但為什麼還要幫老師掃教師辦公室?老師自己不會掃嗎?」

這些話語,不只是在意行為本身,更透露出對教師角色與教育公平的質疑:教師是否仍值得信任?是否仍有教育上的正當性與示範力?

為什麼家長與學生會對老師產生不滿與懷疑?

這其實是社會結構變化下的縮影。

過去「老師說了算」的單向權威已被鬆動,今天的家長與學生更希望老師能夠:

  • 以身作則;
  • 行為透明;
  • 站在平等與理解的立場上教育下一代。

然而,當「以身作則」變成了「每件事都得跟學生一樣」,我們可能已經錯過了教育真正的意義:教學生理解差異、學會尊重、並體認每個選擇背後的考量與責任。

教室不是飯店,但也不是階級社會

許多學校讓學生輪值打掃辦公區域,其實不是要學生「服侍老師」,而是將其視為:

  • 公民責任的實踐;
  • 勞動教育的一環;
  • 校園空間的共同維護訓練

老師不是在逃避責任,而是在讓學生參與「公共資源的管理」——這是我們教孩子思考社會的起點。

當老師選擇搭電梯,是權力濫用還是合理選擇?

如果老師搭乘電梯就被認定為「特權」,其實也反映了社會對教師身分的不信任。

但事實是:

  • 老師在一天內往往需在多樓層間奔波;
  • 課程、行政與輔導工作的多重壓力已使體力與時間極限被壓縮;
  • 電梯使用不是特權,而是一種現實選擇。

真正的平等,不是所有人都做一樣的事,而是每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角色與需要做出合理的選擇。

教師角色不再只是「權威者」,而是信任的重建者

在資訊開放與價值多元的時代,教師的角色不再是「上對下」,而是「教育信任的實踐者」

我們的職責,已從「教知識」轉為:

  • 教學生怎麼看世界
  • 教他們在資訊混亂中,保持同理與思辨;
  • 教他們即使不理解,也願意先試著尊重。

這不容易,但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結語:別讓質疑遮蔽了教育的初衷

社群上的聲音提醒我們:教育現場需要更多的溝通與理解

不是每個老師都完美,也不是每個制度都無瑕,但在每位老師的背後,有太多看不見的付出與拉扯。

當你看到老師搭電梯,或學生掃辦公室時,請問自己一個問題:

「這裡,是不是有些努力與選擇,是我們沒看見的?」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

2025年5月3日 星期六

讓世界走進教室:SDG4小組任務學習的實踐

讓世界走進教室:SDG4小組任務學習的實踐

讓世界走進教室:SDG4小組任務學習的實踐

「老師,我們這組的故事主角是Amina,她每天要走四個小時才能到學校…我們想畫她走路流汗但還是微笑的樣子,可以嗎?」

那一刻,我知道,他們不只是在完成一張學習單,而是在進入另一個孩子的生活,練習理解、同理,並思考該怎麼幫忙。

🌍 第二節課:從影片到文本,讓孩子用眼睛看世界,用小組閱讀理解他人的故事

延續第一節課的問題意識,我們在第二節課展開了更大規模的「世界故事探究」。我自製了13部SDG4短篇動畫影片,

每一部都是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真實故事,為了避免文化偏見,我特別去除了主角們的國家或是來自的地區。主角們因為貧窮、戰爭、性別歧視、路途遙遠、身心障礙或童工問題,而無法正常上學。

這些故事雖然短短二分多鐘,但背後的意義深遠。孩子們從「我不知道有這樣的情況」走向「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辦?」這就是課程設計的核心目的。

🤝 小組任務學習:每個孩子都是故事的橋樑

  1. 1.講解小組合作流程
  2. 2.領取一張小組任務單和抽取故事單(故事單每組四張,一人一張)
  3. 3.小組任務分配說明
  4. 4.每組拿取一台平板,以便觀看影片

為了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我設計了小組合作任務,每組四人,並指定四個角色:

  1. 故事摘要者Story Summarizer:摘要故事重點與細節
  2. 問題閱讀員Question Reader:負責讀出討論單上問題
  3. 發言記錄者Recorder:負責記錄整理大家說的答案
  4. 同理發言員(插畫家):負責補充情緒與感受觀點(畫圖)

這樣的角色分工,不只是提升參與度,更讓孩子們學會傾聽與尊重。在討論中,每個人的話語都值得被聽見,每一張畫、每一句話,都在幫助全組更完整地理解一個孩子的處境。

我們提醒學生:「發揮合作精神、尊重彼此意見,是學習這些故事中最重要的一環。」

說完流程與分工後,每組才可以拿一台平板,領取小組任務單和故事單,全組都拿到故事酖後,才可以掃描學習單上的QR Code後,才開始進行小組活動

給予學生清楚的流程與任務說明,小組活動就可以流暢地進行,老師只需要擔任協助者角色

✍️ 課後評量 × AI 助力:用科技看見學生的思考深度

課程結束後,我利用Google AI Studio上傳學生的手寫學習單,系統協助我辨識文字內容,再依據自訂的評量標準,快速回饋每組的表現:

  • 是否清楚理解故事脈絡?
  • 是否有深入思考角色的處境與情感?
  • 是否提出具體可行的幫助方式?
  • 插畫是否能呈現核心情節?

這樣的AI助力不只是減少教師批改時間,更重要的是,我能更快掌握每個小組的學習狀態與討論深度,也能在第三節課前給予具體的書寫與口說回饋。

🗣️ 第三節課:讓學生成為講述他人故事的橋樑

在接下來的第三節課,我們安排每組上台報告他們負責的故事。學生根據任務單內容,口頭分享:

  1. What's the child's name?
  2. What happened to him/her? Why can't he go to school?
  3. How does he/she feel?
  4. If you were this child, how would you feel?
  5. How are you going to help him/her?
  6. 附上畫作說明場景或情節

透過這樣的流程,全班就能聽懂超過八個不同的SDG4故事,彼此補足、共享視野。我們不是讓孩子閱讀完就結束,而是透過角色分工、討論、發表,真正讓孩子「讀進心裡、說出口來、畫在紙上、想出行動」。

💡 教學反思:讓孩子用語言與行動回應世界的呼喚

教學的價值,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觀點的擴張。在這節課中,我看到:

  • 平時較少發言的孩子在「Illustrator」角色中大放異彩
  • 口說能力不強的學生卻能從圖像與簡單語句表達真誠的情感
  • 學生彼此幫忙,主動引導隊友補充觀點,展現了真正的合作學習

這些畫面讓我再次確信:世界公民教育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每堂課中,孩子彼此交會與理解的真實瞬間。

🔜 接續課程:Water Princess水公主 × 感恩信的結尾設計

接下來,我們將閱讀《The Water Princess》,從Gie Gie的故事出發,進行更深層的文本分析與情感探討(點選教案連結)

第五節課,則是學生動筆寫下感謝信,向讓他們能上學的父母或政府致意,也寫下他們願意努力學習、貢獻社會的承諾。

這將是一段從世界走進孩子心裡,再從心裡寫出世界的歷程。

📌 延伸資源與建議

  • 評量建議可搭配Google AI Studio或平板手寫辨識工具,搭配評分標準,快速獲得內容理解的數據支持

教育的核心,是引導孩子看見世界,也看見自己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讓我們一起把世界的故事帶進教室,也讓教室裡的孩子,走進更大的世界。

SDG4 教育實踐 © 2025

此外,誠摯邀請您訂閱卡卡老師的YouTube教學頻道及收聽Caroline和Nina老師的Podcast【英桃小玩子】播客連結